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委会报告 > > 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报告
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报告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09/3/7 10:36:30 | 点击:20875]
 

(二○○九年一月)

 

2008是吴江市十三届政协的起始年,也是本届政协文史委的入门期。

一年来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与反思,让我们深感政协事业天地广阔、专委会工作大有可为。

本年度,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集中学习了地方“两会”文件,重点学习了政协(包括专委会)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感受了使命,明确了职责,把握了重心。从宏观上讲,一是怎样当好“大委员”(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一是怎样当好“文史委员”,努力发挥专委特长、做出专委特色。从微观上讲,知道哪些是“需为”的,就使得工作及时到位;知道哪些是“可为”的,就使得工作到位而不越位、不错位;知道哪些是“欲为”的,就使得工作既有的放矢又有所开拓,既脚踏实地又与时俱进。

学习为先导,探索作后援,践行是保障。通过“机制奠基”、“活动驱策”,本年度,文史委在政协领导关怀下,在分管主席指导下,在专委会同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绩效,现报告如下。

一、 首抓机制性建设。

1.修订制度,确立愿景。

根据吴江市政协2008年工作计划,结合专委会特点,在开局之初,我们拟定了《吴江市第十三届政协文史委员会总体工作设想(简)》,制订了《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2008年工作计划》。年度计划包括总体思路和具体安排两部分。力求切实而灵活,重点突出又持续可行。

依托往届文史委的厚实积淀,我们修订了《吴江市第十三届政协文史委员会征集、编辑制度》。预先达成了文史资料征编的一个共识——征编无禁区,出版需审慎。同时提出了文史资料编辑的三项原则——把握住一个“重点”(征编建国后史料)、把持两个“特色”(地方性、专题性)、把守好三个“关节”(文史、文风、文字)。有了制度,也许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确保体制健全、机制顺畅。一年的实践,证明制度先行是可取的。

2.组建队伍,明确要务。

借助十二届政协文史委搭建的平台,根据实情,我们及时调整、组建了三支具有鲜明指向的文史队伍,本着“尊重与要求并举”的原则,及时颁发相关聘书,郑重明确相关任务。

文史委员会委员队伍(由全体政协文史委委员组成)——旨在“资政”;

文史资料特约编辑队伍(特聘资深作者和部门专家)——旨在“资编”。

 文史资料特别征集员队伍(特邀“老吴江”“活词典”)——旨在“资集”。

二、 紧抓多样性活动。

1.专题会议,现场考察。

为了切实发挥三支文史队伍的独特作用,释放“资”之能量,本年度,在松陵、横扇、同里、震泽分别召开了6次专题会议,就课题研究、资料征编、提案撰写等方面,广泛发动、充分研讨,及时沟通。通过专题会议和现场考察,寻找“切入点”,挖掘“增长点”,从而使文史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诸方面得以实质性推进。

2.走访调研,交流联动。

本年度,走访了宣传部社科联、文广局、党史办、文联、档案局、旅游局、教育局等6个对口联系部门。

参与市文化部门组织的文物保护、桥梁建筑等多项与文史关联的论证会。

就“南社百年纪念”“吴江建县1100周年”等重大地方文化活动,与社科联、文联三家联手,共同筹划,有机联动,以期“规避”与“协进”。

配合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就“吴江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地考察、调研了10个乡镇、社区。

另外,与张家港、常熟两市政协文史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业务交流(前者接待,后者出访)。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委员参政议政热情、提高建言献策能力,特别组织文史委员集体外出考察一次。

三、 精抓主体性工作。

1.尝试课题研究,切实落实提案、发言。

基于文史委委员人数少、文史委工作重心在“存史”,因而,课题研究一般不作要求。本届政协从全局出发,狠抓“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此,我们积极响应,及早行动。一年来,收集了社情民意若干条,完成了3篇大会发言材料(其中《关于在吴江滨湖城市开发中建设地方人文景观带的建议》、《吴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思考》两文列入全会发言交流),同时发动委员建言献策,撰写相关提案。

2.着力资料征编,努力打造文史精品。

地方文史资料的征编、出版,是政协文史委的“本位”“重点”与“主阵地”。在编辑出版《吴江文史资料》过程中,专委会就“继承”与“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开辟路径。以专长展优势,以专栏创特色。

上半年,赶在我市政协承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县(市、区)政协联谊会”前,我们献上了第一份较为出色的文史礼物《吴江文史资料(第22辑)》,约15万字。这在本届苏州大市政协系统中也属首家与率先。

22辑文史资料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开本,图文化);在栏目开设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开设专栏特稿——“南社百年”“两报记存”;挖掘地方文化——“笠泽乡韵”“古迹寻踪”;加重史料力度、增添生活情趣、促进研讨交流——“人物春秋”“往事钩沉”“编辑心语”)。

《吴江文史资料(第22辑)》出版后,我们及时向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对口单位(部门)、相关人员寄发,并有选择地向外、向上寄赠。总计达800本,辐射面广,反响热烈,这对我们不啻是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在推出综合辑的基础上,结合时势(特别是2009年“南社百年纪念”),下半年,我们着手准备《吴江与南社》专辑的编著,目前书稿提纲已在审订中,预计30万字。

 

对于本届专委而言,文史工作是一片新天地。专业知识有限,人力与资源上也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困难与困惑不少,缺点与缺憾肯定更多。

一年来的实践,有两点切身体会:要做好工作,一是早作规划,狠抓落实;一是咬定重点,从容推进。

2009年,从理论上讲,该是本届政协文史委入门后开始登堂的一年。因此,需要自身加倍的探索与努力,珍惜机遇,不断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能力与绩效。

首先,常规常行,服务政协工作“全局”,找准专委工作“前局”,深化学习与调研;其次,按整体规划,在文史资料的征编与出版上,抓住契机,有效出击,有序落实。

1.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社会形势,依托政协参政议政的广阔平台,进一步做好“文化与民生”的调研、建言工作。

2.重点搞好2009年《吴江文史资料》综合辑的两个特别专栏:“吴江建县1100周年纪念”专栏和彰现吴风越韵地方文化的“笠泽乡韵”专栏。

3.参与做好2009年“南社百年纪念活动”的关联文章。尽早完成《吴江与南社》专辑的编辑出版,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以后续研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