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协“文化自觉”
[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12/3/5 9:39:48 | 点击:228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命题。“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民族自信心增强的一种反映,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199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命题时,就是针对经济全球化之后东西方文化交融问题的。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建设的战略地位,这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思想的升华,这是最高层面的“文化自觉”。
文化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现象而言,狭义的文化指文化部门管辖的范围。政协文化是中义范畴的政治文化,是以政协体系和政协组织为载体、以政协思想体系、价值观念为导向、以政协特有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为内容的文化系统。笔者认为,政协的“文化自觉”,具体表现在政协思想理念觉醒、价值体系认同和行为模式转换三个方面。
1.思想理念的觉醒。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享的一整套知识、信仰、态度和行为规则。它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特定文化体系被特定社会成员所认知、赞成并转化为接受、支持的心理过程。人民政协要实现向政治与文化协同发展模式转型,就必须从文化视野对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文化现象,给予理论解释与指导。如对政协功能的界定,在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下,政协不仅仅是利益表达的民意机构,更是政治参与的协商机构和咨询机构。人民政协要体现社会民生层面、政府治理层面、政党政治层面多重价值功能,就必须从文化的视角给予理论论证和阐发,增强统一战线成员的文化共识和文化自觉,真正把人民政协建成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平台。
2.价值体系的认同。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政治文化中的价值认同,是指个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政治身份的确认、政治信仰的追求和政治行为的规范。就政党制度而言,其价值理念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制度上的合理结构,在更深层次上还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支持,依赖于人们对政治制度和其价值理念内心的认同和信仰。周国富先生《论政协文化建设》一文将政协文化概括为5种表现形态。这5种表现形态,“和谐文化”是切入点,“协商文化”是中心点和核心要件,“兼容文化”是基本点,“创新文化”是发展点,“求实文化”是归属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政协文化的价值体系,诠释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背后“和而不同”、“多元一体”、“团结联合”的深层理念。所谓价值体系认同,就是对政协文化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认同。
3.行为模式的转换。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政治文化不仅是建立政治制度的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而且也是引导和整合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重要基础。人类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本身的要义,不仅仅在于做什么事,更在于怎么做事。做不同的事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同一领域做同样的事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做法”——工作的方式、工作的方法、工作的风格,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看得见抓得住的“文化”。人民政协不仅是政治组织,更是一种概念、价值、追求、文化等软资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阐发、弘扬和发展政协文化,使之内化到政协委员的精神世界之中,另一方面也要外化为政协委员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转换政协委员“做事”的行为方式,以展现政协文化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的无限魅力。
(摘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