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吴江市总支部
我市2003年创建成功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市;2009年创建成功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2009我市社区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先进社区服务中心”;2011年我市又作为全国县级市第一个成功编制出《社区专项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这些骄人的成绩足以说明我市社区建设管理正向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居民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与乐居吴江城市发展更和谐的社会单元正在快速构建。
一、我市社区服务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外来人口、老龄化、社会稳定等问题进一步凸显。截止到2011年10月,我市外来人口已达到71万;城市61个社区中50个已达到老龄化,占城市社区总数的81.9%;社会稳定容易诱发。这些问题的显现,无法掩盖社区管理和服务力不从心的现状,管理和服务遇到急需突破的瓶颈,必须通过创新,加以快速科学应对。本文以我市城市社区服务为例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目前我市社区服务主要集中在福利性服务、公益性服务及社会化服务等三个方面。福利性服务:创新了“暖风行动”、“爱心慈善超市”等社会救助项目;“心连心”结对服务、重残银行卡等社区助残项目;社区服务中心的“居家亲老人餐厅”、梅石社区“寸草心”俱乐部等社区养老特色服务项目。公益性服务:有各类节日联欢会、区域文化联动等文化服务;健康知识讲座、公共卫生宣传等卫生服务;特殊人群矫正、人民调解等公共安全服务。社会化服务:有家政中介培训、物业管理等服务。
二、社区服务功能面临的不足
我市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各种特色服务、创新服务,但是尚有部分服务离社区居民的要求还有距离,实质性进展不够快,调查后发现:
1.社区福利性服务还需要更完善
①社区救助。社会救助可以更好地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社区救助项目众多,但公平和效率配置不够均衡;社区居民自我救助不够,社区自有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好。
②社区助残。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社区已成为服务残疾人的基本平台。由于缺少康复专业人才,病人缺少康复知识,中风致残、精神致残人员增加;在康复治疗和生活照料服务上还需更上一层楼。
③社区养老。我市老年人普遍采取居家养老方式,市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相关部门也在快速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已初步具备。但是社区大范围“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内容、范围、设施规模、专业化程度上尚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社区公益性服务还需要更全面
①文化服务。各个社区都有数个文化团体,依托这些团体开展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精神文明效果不明显,在和谐社区建设、诚信社区建设、社区凝聚力上引领作用不强。
②卫生服务。我市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从2008年不到19%到现在超过21%,卫生服务重要性越来越强。但是社区在系统性、专业人才、可持续性上落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③公共安全服务。社区是最基层的单位,是社会矛盾了解、控制、化解的第一线。但囿于多种因素,社区在调解的专业性、自治能力、社会稳定预防上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3.社区社会化服务还需要更健全
①社区社会化服务规划。《社区专项规划》中要强化社区社会化服务规划内容。
②社区物业。没有物业驻扎的小区只能依靠社区进行管理,带来了诸如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小区居民与物业矛盾频发,这些都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并规范社区物业服务。
③社区家政。需要家政服务的居民很多,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互信的家政服务。我市尚没有一支专业性家政员队伍,社区服务与家政服务双赢机制无法建立。
三、创新社区服务功能的几点建议
社区服务要走政府、社区和社会相结合的道路。社区是居民服务的依托,社区服务是一项社会化事业,服务好社区居民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建设乐居吴江的今天,服务质量将直接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高低。
1.社区福利服务要再加强
强化社会救助。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使救助处理更及时,避免由于程序复杂,导致救助申请不及时。强化自我救助,充分发挥自有资源,挖掘有技能、有爱心,愿意发挥余热的居民对需要救助的居民给予精神救助。
强化社区助残。加快培养康复专技性人才,让“康复服务”发挥更好作用。尝试建立托养中心,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料、生活技能培训以及支持性就业支持,让更多残疾人有地方去,有东西学。
强化社区养老。养老服务内容要更加多样化,推广自助服务模式,对“时间储蓄”循环模式、“守望相助”模式形成制度化;尝试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的“家庭养老院”模式。强化临终关怀,倡导文明殡服。
2.社区公益性服务要再丰富
强化文化服务的精神文明效果。引领和谐社区建设,以“文化立社区,和谐在吴江”为思路,打造独特文化,深入把握居民需求、普及基础文化、活跃群众文化、引进高雅文化、打造品牌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诚信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诚信网络引导居民。引领社区凝聚力,组织如“邻里节”、运动会等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社区“聊吧、驿站、沙龙”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开放辖区内学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提升居民凝聚力。
丰富卫生服务形式。在政府支持下,尽快组建由全市退休医生及志愿者组成的“卫生宣讲咨询团”,排出序时进度和内容,巡回进行保健、康复等知识宣讲和咨询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模式。
提升公共安全服务水平。强化人员培训机制,科学、高效解决如个人与公共利益之间矛盾等主要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政府大力支持社区自治巡防队伍,老小区尝试组建每1000户以内4人2班制巡防队伍,公安联防指导、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加大社区维稳力度,配备专业维稳人员,各镇(区)信访部门培训和指导社区维稳人员开展工作,社区维稳人员可到所在镇(区)信访部门锻炼,提升工作技能,敏锐地发现社会稳定隐患,杜绝群体性恶性事件。
3.社区社会化服务要再拓宽
拓宽物业服务模式,实行准物业化管理。对基础设施不是很规范,暂无物业的老小区,政府出台政策,吸引社区失业人员成立准物业公司,“让居民自己决定管理模式,让居民自己选出管理组织,让居民自己决定管理标准”,解决悬而未决的无物业老小区公共设施损坏、公共绿化破坏、停车矛盾等问题。
拓宽社区家政服务渠道。加快引进家政服务企业,将分散在各个中介机构的家政服务员集中,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和水平。采取购买部分服务;政策扶持,如免除企业税收等办法,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家政员”队伍,实施“养员服务”,企业进行全市统一集中调配,依托专业队伍,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水准。
制定社区社会化服务规划。规划好服务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资金筹集机制、培育和扶持非盈利组织机制。
社区的优质服务、创新服务是辖区居民的共同向往,也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社区创新的优质的服务可以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在社区的努力下,在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在政府的扶持、政策的引导下,社区各项服务一定会更成熟、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