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2日,区政协举行“打造江南水乡标杆”专题协商议政会。
当天,与会的政协委员代表、专家等围绕什么是江南水乡标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打造等各抒己见,并交流探讨了“江南水乡标杆”打造的思路、策略与可行性路径。副区长汤卫明、区政协副主席屠福其参加了协商议政会。区政协主席李斌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理解了“江南水乡标杆”的深刻内涵,才能确立奋斗的目标。吴江要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要从观念上进行转变;要强化产业支撑,发展具有专业化、高科技化、生态化特质的产业;要围绕水乡元素加强规划和策划;要切实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特别是水环境质量;要着力提升农村精神风貌;要牵头抓总,强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主题交流发言
树立起新农村新风尚
庞亚明 区政协常委、城乡委主任

“打造江南水乡标杆”作为区委、区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既是促进全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以城乡一体为引领,明确江南水乡标杆打造定位。要把“打造江南水乡标杆”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激发“三农”活力,让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新气象。
以生态修复为突破,拓展江南水乡标杆打造内容。“打造江南水乡标杆”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牢固树立“两山”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生态环境明显优化。聚焦社会监督,推进全民治水。在截污、治污的前提下,优化闸站调度规则,促使水系与湖连通、水系与水系连通,提高水体流动性,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以强村富民为基础,提升江南水乡标杆打造水平。在建设中,要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标杆打造的保障,整合资源优势,集中产业扶持资金,打造一批产业示范村。通过示范村的辐射带动,逐步实现村村皆有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要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生产式的新型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景色、田园风光、湖水资源、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发展休闲观光、采摘游玩、度假养生、户外运动、农事体验等不同定位的美丽产业。
以健全机制为保障,激发江南水乡标杆打造活力。通过健全的机制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标杆打造的要求相适应,真正树立起新农村新风尚。
建好吴江大运河文化带
朱建华 区政协常委、吴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处级干部
江南水乡离不开水,生态保护一定要做好“水文章”。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如何把这一伟大工程传承保护好、开发利用好?
我建议围绕大运河目前承担的主要经济社会功能加强保护,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工作,确保运河防汛安全和航运安全;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强化运河两岸整治,彻底清除运河两岸违法码头、违章搭建、违法占用等,努力实现运河两岸岸线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用现代化手段对遗址历史价值和人文特质进行解读与诠释,让人们在对大运河文化更高水平、更好形式的展示中,接受文明滋养,增强文化自信;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如平望镇,要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底蕴,做足古运河、古桥、古寺、古街文章,展示古运河千年遗风,把平望古镇建成运河古镇。
提高“村庄”和“水乡”的可识别度
吴月芳 区政协委员、汾湖高新区建设局副局长
江南水乡标杆的打造,应注重提高“村庄”和“水乡”的可识别度,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江南”。
一方面,风貌控制要突出“苏式化”,提高“江南村庄”的可识别度。吴江在新农村民房建设方面。我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全区民房建设审批时,要进行方案审批,落实苏式化风格。可以黎里镇东联村许庄、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风貌引领,带动重点村、特色村的更新改造,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规模适度、环境优美,既富有现代气息,又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特色乡村,提高江南水乡村庄的可识别度。
另一方面,生态保护要做好“水文章”,提高“江南水乡”的可识别度。我们要以铁的手腕抓好工业污水处理、加强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治理。同时,以攻坚心态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在前期开展重要水体治理的基础上,吴江正对运河、太浦河等水上交通廊道进行环境整治,目前,沿线非法经营的码头已被全部取缔,合法码头也在整治提升中。下一步,建议结合码头功能、数量的实际需要,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把提升码头标准与加强岸线保护、水陆域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重点放在长效管理上,进一步提升生态廊道两侧的沿河景观环境。
此外,建议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发展等契机,打通淀山湖、元荡等重点水体的岸线,积极打造一体化的环湖生态景观廊道和慢行交通系统,推进建设休闲、运动、旅游、住宿、会议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湖荡水系为核心景观要素,与周边特色资源深度融合,提升旅游景观资源组合的丰富度,打造多样的湿地景观,营造城水相融的空间。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殷燕春 区政协委员、苏州绿宝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打造江南水乡标杆一定要做好农业产业现代化这篇文章,这主要涉及产品和产品的技术。在技术开发中,人才很重要,但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特别是农业方面的职业技术教育,更缺乏。一些大专院校培育的农业人才到农业企业基本留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政策对农业方面的职业技术培训增加扶持力度,培养出适合本地农业企业需要的技术人才。
另外,好多污染由农业面源造成,过量使用农药、肥料,还有养殖污染等都是因素,污染也大起来,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但也增加了企业的投入。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从点入手、以点带面,推动吴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让“垃圾分类”走进千家万户
俞海军 区政协委员、区生活固废管理中心主任

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始于2010年,经过7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碰到了一些瓶颈。
当前,我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还存在着分类体系不健全、分类收运环节不完善、工作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我建议:
第一,要完善分类体系。通过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在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全面实施分类。加快推进焚烧厂二期、卫生填埋场扩容等工作,缓解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加快推进建筑(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终端处置项目,配套相应的分类投放、转运设施,建立完善的分类收运处体系。
第二,要强化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横向和纵向部门协同,统筹整合资源、协调部门力量,强化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强化考核,建议将结果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第三,要强化宣传教育。区级层面要完善宣传方案,通过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完美结合,普及分类知识和分类意识。区职能部门要强化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全区性活动,如分类广告大赛、垃圾分类进校园(课堂读本) 等,营造垃圾分类管理氛围。区镇层面要强化实践活动,通过家庭分类比赛、模范户评比等,进行地毯式宣传,带动全社会参与。
第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时,需要解除束缚,提升境界。以发现、解决问题为根本,以更大的担当、更强的责任推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用特色文化元素描绘诗画江南
施建民 区政协委员、江苏吴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打造江南水乡标杆,就吴江而言,应区别于其他江南水乡,应更注重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东西。我的建议如下:
合理布局,突显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元素。过去几年,我区根据各个区域独具的特色,形成了同里古镇、震泽古镇、黎里古镇等古镇文化,产生了盛泽的丝绸文化、桃源的酒文化、平望的运河文化等,今后我们应注重其中的特色化,避免各个区镇在江南水乡发展中出现同质化现象。
创设品牌,深挖吴江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内涵。我们应抓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传承,抓住本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内涵,以不同形式创设品牌并发展品牌。政府可以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或者让民间社会团体一起参与品牌化运作,推广宣传独具特色的吴江江南水乡的文化人、文化物等,推动吴江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的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引领江南水乡。
以点带面,树立示范村,建好吴江的特色乡村文化。我区要持续不断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规模适度、环境优关,既富有现代气息,又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的江南水乡的特色乡村,因地制宜保护传统农耕文化,不断提升江南水乡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持续做好“水文章”,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吴江水文化的影响力。我区要按照“绿色江南,水韵吴江”的理念,围绕吴江的水持续做好文章,开发保护水资源,传承利用水文化,不断提升吴江水文化在江南水乡标杆中的影响力。
保护好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殷祺 华衍水务运营部经理

我区的水源地,除了总氮、总磷指标外,原水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根据历年检测数据,东太湖湖体总磷总氮偏高,适宜藻类生长,水源水质存在突发污染的可能。同时,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周边存在着不少的围网养殖,饵料和排泄物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形成污染。
对此,吴江华衍水务编制了《吴江华衍水务水源水质突发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办法》,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一方面,加强清淤,修复生态。在全面拆除围网养殖区后,应加强湖底生态清淤,消除底泥对水质的影响,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另一方面,完善水源,充分保障水质安全。目前,吴江区域供水都是以太湖为水源,供水水源单一,在水源地水质污染时,供水水质缺乏充分保障,应加快水源地保障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体系,提高城市供水水源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