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名称:  密码:
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内容 > > 运河农事
运河农事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20/1/16 9:21:42 | 点击:20418]
 

/黄雪琪

吴江一条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一条东西走向的頔塘古运河。在这两条运河两岸有松陵、平望、盛泽、震泽、八坼、梅堰等好几个城镇、集市。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悠悠运河水不停地流淌着,给两岸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哺育着两岸人民。运河两岸不断延伸开去,连接着无数的村庄和农田,运河水又滋润着两岸无数的农田。一年四季,两岸农民在运河两岸的农田里辛勤劳作.

过去,运河里来来往往的舟船,为吴江人民交通运输提供了方便。许多居民常年居住生活在船上,船是居住、生活、劳动生产养家糊口的家,诸如象运输船和在运河里捉鱼的小网船等等。

运河更是农民从事农活的场所。过去农民摇着船去苏州、盛泽卖青蚕豆,摇着农船去黎里载运上海大粪,摇着船去浙江长兴山里载运石子、黄沙,摇着船去粮站交售公粮余粮。运河为两岸农田灌溉、排水,又让农民在河里积肥、罱河泥、夹水草等等。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目前,运河似乎仅仅留下了来来往往一条数百吨大型驳船繁忙的运输景象,然而,我作为曾经的一名农民,在运河里从事的农活,还是记忆犹新的。

运河边上踏水车

水车是农村农田灌溉和排水重要的农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从电影《九九艳阳天》里,看到青年男女在踏水车水的镜头。

在运河边上支上水车踏水车,这在过去是司空见惯、十分普通的现象。运河圩岸之内有大片的农田,水稻栽种以后,要从运河里用水车人工踏水车将运河水抽起来,浇灌圩内水稻田里的禾苗。遇到连日大雨,水稻田里水太多,淹没了禾苗,为了防止水灾危害,将水车支在水稻田里,将圩内的水抽到运河里。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随笔》里是这样描写水车在运河里取水抗旱的农民:“十八里运河两岸,密接地排列着无数的水车,无数仅穿一条短裤的农人,正在那里踏水车……”

我老家的自然村,大片的农田靠近頔塘运河。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里不通电,从頔塘运河里抽水,只能用木质水车,靠人工踏水车将运河里的水抽上来,浇灌农田。

水车的车身一般有3~4米长,木质的水车轴,木质的齿轮,车轴上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木质踏脚板,两人分别踏在木质踏脚板上,转动水车轴,水车轴转动以后,转动的木齿轮带着车厢里的车叶子,将河里的水一张张用木膝连着的车叶子抽上来,流入水沟里,流入禾苗田里.

水车厢里的一张张车叶子是被能伸直弯曲的木膝用木鞘连接起来的。水车下身半埋在运河里,水车上架一根横木或竹竿,水车的车身斜靠在河岸上,车龙头在岸上。在岸上的车龙头两边各竖一根约10公分左右直径的车冲,车冲一侧嵌着一个凹型的槽,水车的车轴就按在凹型的槽里,一根竹竿两头系在车冲上,人爬在水车上,双脚踩着车踏脚,双手臂靠在横着的竹竿上,不仅能使踏车的人感到身体有所依靠,而且用力踏车踩踏脚时感到稳固,有了安全感,踏车时也更能使劲,使车头转得快,出水量也就更多。

车冲都深埋在泥土里,还用麻绳扎紧,像电线杆旁有的扎上扎线一样,使转动的车龙头,从河里抽上水来,整部水车都很稳固。

夏天烈日高温下,在车冲上面张一番草簾,用于遮阳。

我在13岁那年就开始踏水车,那时候人小个子矮,两手臂靠不到横着的竹竿上,只得用双手抓住竹竿,双脚用力踩踏脚,于是被称之为“吊田鸡”踏水车。

踏水车时一般有四人两对互相轮流。那时候农民没有手表和钟,为了使互相替换的时间相对均衡一点,就在车轴顶端钉了一个铁钉,在车轴下一固定部位套着缠绕有棉纱线的小竹竿,车轴每转动一次,车轴上的棉纱线也随着缠绕着,待下边竹竿上的棉纱线全部缠绕到车轴上的竹竿上,这段时间为一班活,歇下的两人便替换车上的人下车来休息。

踏水车这农活相比较泡在泥水里插秧、耘苗的农活要轻松得多,因为,不用赤脚,即使在酷暑骄阳下踏水车,头顶遮盖着草簾遮太阳,也比在田里干活要轻松凉快好多。在圩岸上踏水车,人在高处又比在田块的低洼处有凉风吹来,踏车时又可以带壶茶水,踏一班换下来时可以喝口凉茶。

有一首踏水车的民谣,村里的老年人几乎人人会唱——“四个姑娘踏水车,四条黑裙黑绸纱。四件布衫印洋花,四块毛巾擦汗花。脚踏水车手挑花,年轻阿哥前面过,引线戳破指甲花。东北角上起阵花,西北角上雨麻花。来年勿种讨饭田,改种旱田种西瓜。年轻阿哥帮我拆掉车,明年到唔嗒来吃西瓜。”那时候,年轻姑娘穿着花衬衫,在草簾底下踏水车,唱着民谣,还真是很浪漫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了船载抽水机,不久农村里通上了电,灌溉和排水都用上了机灌或电灌,踏水车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提水农具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运河里夹水草

夏天在运河里夹水草、摸水草积肥,这是过去农村里缺乏化肥,夹水草就象罱河泥一样,是必须干的一项农活。

然而,夹水草不同于罱河泥的是,夹水草必须在七、八月份天气炎热,河中的水草生长旺盛的时候干,而罱河泥一年四季都可以干。河里的水草过了白露以后,天气转凉,水草枯萎在河里就夹不到水草了。

当年夏天,我常跟父亲摇一只一吨的小木船到运河里夹水草。小木船不仅摇起来灵活,夹满一船水草也容易计量,我们父子俩每人每天都可记10分工分。

小木船夹水草不能在大风大浪的漾荡里,而在没有太大风浪的运河里夹水草是比较适合的。我家离运河比较近,吃了早饭去,中午时就能夹满一船,吃了中饭后,休息一会,把小船里的水草用铁撘扒上来,也用不了2个小时。

父亲年纪比较大,又不熟悉水性,他常站在船舱的跳板上,手持一只用麻绳线扎绕的水草夹,伸进水里,张开两根竹柄,把水中的水草夹住后拖进船舱松开竹竿,水草就“哗”地掉在船舱里了。

我年纪轻,水性也比较好,就浑身泡在河水里,河水一直淹到齐下巴。用两根约二米长的细竹竿,在水底张开竹竿,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慢慢地卷动竹竿,竹竿就能将水里长长的水草夹住后,连根拔起来,然后将竹竿伸进船舱里,松开双手,逆时针方向转动竹竿几圈,水草就掉落在船舱里。

运河里夹水草虽然风浪比较小,但来往的船只比较多,要经常避让。有一次我正夹满一竹竿水草,一条约30多吨的木质机动运输船过来了,我避让不及,一个猛子便从船右侧淹没在运河里,我欲从船对面的左侧透出水面,想不到运输船来个推艄,我的头顶撞在运输船的船底,我顿觉得“咣”的一声,随即憋住气,双脚用力一蹬,身体离开运输船的船底,在对面运河边上,头部冒出了水面。

当时,我父亲站在小木船上,离机动运输船大约五公尺左右,他看到我被运输船夹在船底下,便着急地大声呼喊运输船停下来。后来他看到我在运河边上露出了脸和上半身,他才放下心来。于是又撑着竹篙,帮我一起将飘浮在水面上的两根竹竿捞上来。

水草运回家,用铁撘扒上岸以后。生产队长派出临时工,将水草挑到挖好的泥潭旁。潭里填一层水草,一层青草,一层稻草柴,浇上河泥,沤制十天半月,就沤熟腐烂成为优质有机肥。

运河里摇船扯蓬

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这是宋代诗人陈尧佐描写吴江扁舟系岸的著名诗句。

吴江星罗密布的河港不仅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便利了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是舟船运输往来的交通航道。

运河比小河港宽阔,而且直的航道多,转弯角小于河港,船行驶起来更为方便。

会摇船扯蓬这是衡量一个农村上等劳动力的主要指标。会摇船扯蓬,平时即便在生产队里做临时工活,也给你每天评上10成工分。如果不会摇船扯蓬,每天只能评9成,甚至8成都有的。

16岁学会会摇船,17岁就跳下河泥船到长漾里罱河泥,所以对摇船扯蓬船上活来说,相对是比较熟悉的。

当时生产队里有1吨小木船,5吨、3吨的水泥农船。小木船主要用于购买分配数量比较少的化肥及农药,出售肥猪。社员家里有人生了病也都用小船载着病人到镇上的医院里去救治。

5吨水泥船主要用于罱河泥,售粮以及到离生产队比较远的地方运黄沙、运大粪等。5吨水泥农船有三个船舱,在过去没有汽车甚至连拖拉也没有的时代,婚丧嫁娶也用5吨水泥农船。水泥农船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才广泛推广使用,在此之前,用的都是木制农船,吨位也有大、中、小之分。

无论是木制农船还是水泥农船,大橹都按装在船右侧船艄,在船艄边上装一个铁制的光溜溜的橹脐。

船上功夫比较好,身体比较强壮的全劳力,摇船时双手把住橹柄摇船,另一人在前侧双手握住橹绑绳吊绑。两人互相配合,在把住橹身和吊绑一推一拉的共同作用下,船橹在水里形成“之”字形不停地划着水,船就向前行驶。一般船上有3个人,歇下的一人可以互相替换,如果船上有4人,就可以2人一班替换。

把橹的人不仅用力要多,而且要掌握船只往前行驶时的方向。橹推艄、船头就往左面方向驶出,橹板艄,船头就往右面方面驶去。这跟开汽车掌握方向盘有相同之处。船上没有喇叭,一般都习惯使用相互板艄的规则,这样能使两只迎面相交的船其船头都向右避开后,安全往前行驶。在行船时,常听到“板艄”、“推艄”的呼喊声,提前打招呼,及时避让,避免两船相撞。

船上人比较多,又要使船行驶的快,常常在船艄的左侧装一支山橹。该橹比大橹要小,专供一人左手握住橹柄,右手握住橹绑配合着大橹摇。

会摇山橹的人,船上功夫要更好。船在行驶之中,山橹的橹脐、橹眼又相对小,橹眼不容易套在橹脐上,一定要将山橹的橹眼侧靠在橹脐上,在大橹板艄的一瞬间,山橹也“嚓”地板艄,才能使山橹装上橹脐,而且橹眼装上以后,要跟着大橹使劲地摇,才能使山橹在行驶中不被河水抛弃脱橹脐。

两支橹一齐发力摇,船会发出“岂啦,岂啦”向前快速行驶的声音,船头底下也会泛起白沫水泡,这时的船行驶的就比较快。

以前农村里结婚娶亲船,搭着芦席棚,上面贴着红喜字,船头上一班人敲锣打鼓。娶亲船一般都装着山橹,一则能使船行走的快,二则显示了娶亲的派头。正象现在结婚娶亲用的是高档名牌车一个道理。

船在河里行驶,除了摇船、拉纤以外就是扯蓬帆。顺风时,风吹着船上扯的蓬帆,推动河里的船往前行驶。“顺风顺水精神爽”,船上人遇到顺风顺水,不仅不用摇船拉纤,船又走得快,此时,心情是十愉快的。

当年在运河里的专业运输船,吨位都比农船大几倍。专业运输船用的樯子都是杉木,又直又高,大多在三米左右。樯子是竖在用竹竿一格格做成的帆布中间,略偏右在船的樯子眼里,扯蓬时拉动连着蓬布顶杆上的滑轮,将蓬扯起来,蓬上用麻绳扎住蓬帆上的横竿后,蓬脚索固定在船弦左侧后,蓬吹上了风,就带动船前行。

水泥农船扯蓬用的都是毛竹樯子。毛竹套在蓬布边上用铁丝扎的一只只圆环里,插进水泥船前舱台上留下的圆孔内,在蓬的右上角留有一根麻绳,扎住竹篙的稍,扯蓬时,人站在前舱饭台上,猛力推顶系着蓬右角的竹篙,蓬就扯起来了。蓬的上下角都留有两根麻绳,蓬扯开以后,将两根蓬脚索拉紧并作一根,系在船左侧辣子边上的铁环里,这个结也有一定的技术,称之为蓬脚索结,是个活结,行船遇到前面有紧急情况,立即抽一下活结,结抽掉后,蓬就不鼓风了,船速立刻减缓下来。

樯子用杉木,插在蓬中间的称作帆。而生产队里用毛竹作樯子,鼓风以后,蓬背后的蓬布被鼓起一个大包,于是被称作为蟹壳蓬,不能称作帆的。

蓬扯起以后,专业运输船用船艄上的专用舵来掌舵,大部分时间,可以坐在椅子上把住舵柄掌舵,比较省力。生产队里农用水泥船扯蓬一般都用摇船的橹插在河水里,人站着握住橹柄来掌舵。

船扯着蓬行驶时,一般有一人掌舵,另一人坐在系住蓬脚索的铁环边上,一遇紧急情况,立即抽掉活结,蓬松开后船只能慢慢向前行驶,用竹篙往水里一撑,船就会停下来了。

船每遇顺风顺水,扯起蓬行驶在运河里,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岸上的房屋,树木等景物被向前行驶着的船慢慢地移向后面,即使去黎里运上海大粪,虽然装的是满满一船大粪,但是吃着用船上带去的行灶烧的饭菜,却感到香喷喷十分鲜美的。那时候,肥料紧,一船上海大粪可以施好多亩农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以及“没有大粪臭,哪有米饭香”的朴素思想感情,使当年我们坐在大粪船上吃饭,丝毫不会有难堪不适的感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