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建设作为我国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我区始终把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定位在民生感受度上,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健康吴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但我区基层医疗机构仍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整体服务能力不足、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距离群众对健康医疗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一、我区基层医疗体系发展难题
(一)从管理上看,分工细与职权散并存。推进基层医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编办、人社、卫健、医保、财政、资规部门等多方合力,统筹推进。目前,我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老化,有60%多的单位未达到国家优质基层行推荐标准,低于苏州大市平均水平。受岗位设置比例限制,基层医疗机构高级职称岗位设置较少,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存在瓶颈,限制了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路径,直接影响医务人员工作动力与基层岗位吸引力。药品供应受卫健部门基本药物及医保“4+7”集采药物双任务限制,导致基层药品配置范围偏窄,不能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医保政策引导到基层就诊的作用不足,如医联体上级医院下派医生因基层医保目录、医院级别等限制无法开展相应技术。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因工作经历等原因,在医院定位、服务范围等也有差别,存在定位不清、服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二)从运行上看,配套经费补充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向辖区群众提供基本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2009年起,药品、耗材零差价相继实施后,对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产生极大影响,普遍存在运营困难。目前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和上级财政定额拨款(编制人员人头经费等),不足以保障日常支出,较多机构只能通过一再延期支付药款勉强度日。经历三年疫情后,基层医疗机构更是出现大面积亏损,若无财政亏损补助则早已难以为继。
(三)从服务上看,配置低与能力弱并存。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资源不足、设施配备水平较低、科室设置不完善,加上大量业务向公共卫生服务倾斜,导致临床诊疗能力,尤其是专科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相对单一。全区仅9家基层医疗机构有CT。同时,社区卫生院基本上都配有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等设备,设有化验室,病房。但这些设备普遍存在使用率较低,缺乏有效管理,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限,设备日常维护水平一般。能开展普通外科手术的机构不到一半,开展产科手术、急诊外科手术业务的机构不到1/4,设心血管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骨科的机构更少,服务能力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辖区居民对综合性、连续性、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区内患者倾向于“一步到位”的就医模式,综合医院虹吸效应明显,进一步制约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目前仍有部分自然村未设置卫生室,或者设置卫生室但是没有常驻医生。
(四)从队伍上看,总量匮与优质缺并存。基层医疗机构受限于位置偏、平台小、资源少等客观因素,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招聘难、留人难等的困境。目前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共有医师877人,在苏州大市处于较低水平,总量严重不足。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3.88%,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16.1%,高层次人才普遍缺乏。基层医师多为全科医生,以初级职称为主,缺少专精型的专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总人数中接近半数为退休返聘人员,其他在职的年龄大多在41-60岁,年龄结构总体老化。医技人员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优秀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培训”成为人才流失的“加速器”,使基层医院“人”“财”两空,医技人员的技术更新步伐缓慢。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能力较弱,加上收入低、社会认同度低,导致护理人员不足、护理队伍不稳、服务质量不高。从实际诊疗情况看,受限于乡镇医疗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有限,一旦有相对复杂的患者去就医时,医院会首先选择让患者到中心地区的医院就诊,导致的结果是病患对基层医疗机构失去信心,患病后直接跳过基层医疗机构到中心医院来,造成了基层医疗机构闲置,中心医疗机构挤兑的现象。
二、具体建议:
建议以强化政府保障、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调动人员积极性为重点,依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实人才队伍等方面全面突破,加快建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一)坚持“理与制”并重,凝聚联动合力。改变部门之间目前条块分割的状态,建立联动机制,是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满足辖区城乡居民健康需求的重要基础。建立由政府主导,卫健、编办、人社、医保、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基层医疗体系发展建设纳入属地建设总体规划,厘清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明确的长效统筹联动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基层医疗机构自身也应积极应对,与当地村社区建立密切合作,借助当地村社区力量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建立良性互动,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依从性和信任度,打通农村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者的培训工作,提升管理能力。加快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做到村村有卫生室。
(二)坚持“扶与助”并重,凝聚运行合力。一是加强政策供给。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为解决开展上门服务、延伸服务的定价收费、城乡居民医保支付报销方式等问题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社区医院公益财政拨款属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运营经费,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科室设置,更新陈旧设备,解决资金不足困扰,让医院能够在业务发展、提高医疗收入上下功夫,促进基层卫生工作均衡发展。三是加强卫生院与区、市级医疗单位的联动和对接。
(三)坚持“创与享”并重,凝聚服务合力。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条件,优化基层就诊环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积极以评促建,推进甲级村卫生室建设与“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将服务流程、科室配置、管理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促使基层医疗机构对标找差,建机制、补短板。增强与群众联系,积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与群众距离近、就医流程简便、能提供长效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优势,通过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填补上级医院医疗服务空白,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加强医共体建设,通过优势资源下沉,推动上级医院专家下乡帮扶、基层人才跟班学习,开展联合病房、联合门诊、联合手术等方式,全面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坚持“引与育”并重,凝聚人才合力。通过要科学设岗、优化人员结构等措施加大对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开展在岗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实用技能水平。因地制宜制定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对高层次、专精型人才的引进工作,研究制定解决优秀人才引进所涉及的编制、待遇等方面的政策,畅通职称评聘机制,优化绩效考核与分配制度。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系列指导意见,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保障乡村医生正常合理待遇,稳定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巩固村级卫生服务网底。从人员待遇与发展空间等多方面、多渠道提升基层卫生技术岗位吸引力,为不断充实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打造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