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养殖业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重要组成,涉及门类多,产业链长,经济效益显著,其生态化转型升级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全面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基础性作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
当前,吴江养殖业正处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也处在传承传统优势、突破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看趋势,新一轮养殖周期,“渔周期”、“猪周期”正与吴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趋势性交汇;看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养殖业的智慧化普及率任存在不足,头部势能较弱,与先进地区相比,吴江养殖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链集群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捕捉产业周期发展的“趋势潮”,乘上数字经济发展的“上升涌”,发挥政策机遇的“叠加浪”,冲击产业转型的“生态蓝海”,将成为吴江推动养殖业生产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课题。
二、问题分析:
吴江养殖业生态绿色发展的环境与形势分析
(一)养殖周期性规律重塑
养殖周期(主要为猪周期)是是肉产品价格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经济现象。从全国来看,猪周期基本呈现4年一个循环,由盈利期和亏损期呈交替方式出现。近年来随着养猪业规模化程度提升、生猪期货的上市、稳产保供政策的推行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猪周期长度正在被不断拉长。2019年后非洲猪瘟时代的首个猪周期,盈利期维持了2年左右,从21年上半年开始进入亏损期,至今仍在低位徘徊。从吴江来看,截至23年12月,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7.2元/斤,其中吴江地区生猪的价格为7.5元/斤左右,而规模场养殖成本约8.5元/斤,对于110公斤出栏的生猪,每出栏一头要亏损200多元,养殖企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二)数字化赋能降本增效
苏州当前已具有大田作物、设施农业、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的数字化工程,吴江本地的水产养殖业数字化工程主要依托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苏州聚福水产有限公司,引进远程控制云平台、无人驾驶投饵船、实时监测智慧平台等数字化手段为科学精准养殖提供数据支持,成本控制相比传统养殖降低30%,成品蟹存活率提升43%。同时,企业联合京东等线上电商品牌合力打造吴江太湖大闸蟹公域品牌。畜禽养殖业方面,苏太猪桃源育种保种基地智慧牧场围绕环境自动控制、精准供料、空气除臭等“五大”智能化系统与设备,以交钥匙工程方式推动项目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建设。苏州市吴江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引入全套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配套建设9万吨/年产能的饲料加工厂,在料塔经智能管链输送系统输送到各个单元猪舍,做到输送自动化,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猪病预测模型,实现疫病实时监测与有效控制,通过养殖过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对部分猪病进行提前预警。猪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应用使得人力用工减少超过50%,兽药减量25%以上,粪污饲料的资源利用率提升30%,总计降低生产成本达40%。
(三)生态绿色发展政策升级
2023年起吴江区依托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浦江源太湖蟹生态养殖示范园等“国”字招牌,积极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以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为契机,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创新工作举措,将智慧农业发展列入全区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先后开展《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苏州市美丽生态牧场创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大口黑鲈“优鲈3号”亲本更新》等项目。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统筹用好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依托南京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专家团队,加强技术指导,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支持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技术提升,持续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支持力度,单一项目奖补最高可达百万元。
三、具体建议:
养殖业生态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有效稳定养殖业生产发展空间
2019以来由于疫情与稳产保供导致的市场变化使得生猪价格一波多折,今年年初恐慌性的抛售更加剧了猪价跌速,一季度累计下跌约20%。当前,吴江畜禽养殖两大规模场为了摊薄管理和硬件成本往往采取满负荷生产,大量存栏挤压与出栏亏损的困境使得养殖企业的转型之路迎来生存考验。同样,2022年“渔周期”引发的上游成本增加,下游销售滞涨使得水产养殖户利润大幅降低,加之部分“高标准池塘建设项目”验收阻滞,大量预期产能未能如期投产,资金压力不断提升。全区范围内亟需保护特色水产养殖面积,稳定生猪产能,优化现代养殖业发展空间,全面夯实优质农产品保供基础。
(二)强化本土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品牌价值
当前养殖业生产结构与生产模式正在经历转变,吴江本地在做好地方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工作的同时,结合区域品牌建设,合力打造“太湖猪”、“吴江青虾”、“太湖大闸蟹”等特色品牌,同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助推生猪、渔业的产能升级。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以标准化、自动化、智慧化为导向,从精准供料、智能监测管理、科学养殖等多个方向打造新型智慧养殖业,以“绿色”、“生态”、“科技”等理念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形成产业提档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长效模式辐射带动区域转型
以龙头企业的创新势能为动力,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工厂化、集约化“循环水养殖、”“小流域循环农业”、“信息智能化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持续输送绿色生态养殖理念,辐射带动周边散养户(小区)转型升级。同时统筹建设以““1+1+1+N”为整体架构的数字农业农村管理平台,构建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一张图”,打造支撑三农工作的“大脑”和“中枢”。严格制定《吴江区改造池塘长效管理办法》、《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长效监管方案,为生态养殖业的区域化转型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