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作为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有着深厚的历史景深与丰富的文化遗存,是集工程性、线廊性、活态性、融合性于一体的宝贵文化遗产。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求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5月,《苏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条例》正式施行,为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规范引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高标准打造吴江大运河“最精彩一段”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性项目,有利于激发吴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把吴江运河段建设“最精彩一段”,就是要把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成风景秀丽的生态带、底蕴深厚的文化带、韵味浓郁的旅游带和质效并举的经济带,使其成为牵引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制高点。
(一)遗存丰厚。大运河吴江段全长58公里,自明清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和漕运管理的中枢枢纽之一,沿线城镇密集、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大运河吴江段核心监控区共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5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
(二)高位推动。吴江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围绕保护、传承和利用,从内容挖掘、空间利用、环境提升、生态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坚持以文塑城,传承发扬大运河文化基因,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镇名村保护修复、文旅融合、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一起来,全力打造大运河“精彩吴江段”。
(三)聚焦核心。按照“河为线,景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吴江“运河八景”,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平望·四河汇集”入选苏州“运河十景”为发力点,多角度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活化利用运河沿线文化遗存,更新吴江“运河八景”重点项目44项,串联运河全域,推动核心资源整合,激发大运河文化带活力。
(四)空间重塑。以运河城镇空间为基底,联合万科、华润等高端城市运营商,通过功能再布局、业态再优化、文化再传承,打造“新鱼米之乡”和“新江南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管控要求,抓好运河两岸化工企业整治提升、“散乱污”码头清理、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结合沿线景观绿化美化,打造“蓝绿交织、水陆并行、古今辉映”的生态绿廊,优化运河生态景观质量。
二、吴江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的难点与挑战
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一段”的要求,在工作推进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沿线整体景观风貌还需提升。一方面,运河沿线滨河景观设计还不够完整,缺乏统一贯通的慢性步道、健身廊道设计。现已建成的绿道、体育休闲公园等设施使用功能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廊道的作用。“运河八景”有些点位单独来看较为成熟,但串珠成链的成效不够,两岸建筑城市景观质量不高,没有形成运河文化一致的风格,江南水乡元素彰显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对大运河沿岸乡镇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把握和深层次挖掘整理还需进一步加强,避免陷入沿线景点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采取简单复制旅游景区的建设方案和运营模式,无法满足老百姓差异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运河文化带中标识还需统一。一方面,吴江大运河沿岸世界文化遗产要素较多,总体上连接性和统一度不高,新打造的各个景点之间较为独立,缺少统一视觉标识及游览路线图,也缺少对大运河吴江段整体景点游览的推介。推出的文化产品还缺少鲜明的文化标识,运河宣传活动的植入还比较少。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和体育健身运动设施配套不足。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不应仅仅具备通行功能,还应承载“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幼儿乐园”等多种功能,现有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建设标准和进展程度不一,功能配套还不够完备。
(三)大运河文化传播还有待升级。一方面,大运河沿线各景点点位要素分布较为零散,运河文化传播有机联动不足。与扬州、苏州等运河古城不同,吴江的运河是城外的运河,“运河八景”各个点位分布在各区镇、街道,相互之间有着较长的间隔距离,文化元素比较分散。目前,还没有通过串点成线的方式将这些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资源联动。另一方面,大运河文化传播途径主要依托人际传播,吴江现有大运河文化场馆建设中普遍存在传播路径有限、宣传范围不广、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吴江在大运河文化宣传过程中,还停留于使用纸质宣传手册、网站新闻稿等较为传统的手段,存在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中突出双向互动不够、结合数字化艺术进行传播不紧密等问题。
三、吴江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的对策建议
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不仅能将运河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使其成为展示运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人文走廊、生态绿廊、休闲长廊,还能以线带面,促进运河流域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把“运河八景”与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机结合,高标准打造标志景观,高水平提升两岸风貌,奋力谱写大运河吴江段精彩篇章。
(一)彰显吴江特色。顺应吴江运河城镇星状布局的地缘特色,统筹考虑遗产资源分布,合理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清晰构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分区,形成名镇连环态势。
吴江打造“运河八景”要把握好“特”与“同”。“特”是结合“八景”及运河原有物质文化特色,考虑景点间的独特性及独立性,紧密围绕各景点的设计特点,充分挖掘景点内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技艺,以及吴江“运河八景”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漕运文化、古桥文化、乡愁文化、诗词文化等融入到景观节点建设中,打造成标志性亮点特色。“同”是作为吴江大运河文化共同体要联合协作,设置共同的大运河文化标识,通过统一形象标识设计、开通运河沿线旅游专线、绘制运河旅游地图等方式,打通上下游景点,形成一个连续的链条。在宣传推广和资源共享方面,吴江大运河文化景点间要增进推介、开发和渠道合作,设置互相推介栏目及打卡标识,为吴江大运河文化进行整体宣传推广。
(二)提升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和展示吴江运河文化价值,不断丰满运河文化带内涵。让文化遗产在商业化浪潮中不失原真性与整体性,以创意加文旅融合为路径与载体,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圆融对接,盘活吴江运河文化资源,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把握好大运河文化中的“雅”与“俗”,要有吴江大运河文化价值的理论挖掘,也要讲究大运河文化的普适性推广和宣传。在精心打造“运河八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进一步融合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吴江水乡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文化等。通过建设“水运博物馆”、开设“运河文化论坛”等把运河文化引入文化古镇,讲好大运河的吴江故事,运用会展经济推介大运河吴江产品。以水上交通枢纽平望为核心功能区,打造苏州乃至江苏的“运河名镇”。在大运河吴江段古纤道(九里石塘)附近建设“纤道博物馆”等。以博物馆作为核心的大运河文化传播体系的核心,利用其“文化大客厅”和旅游目的地的双重身份,丰富大运河文化展示利用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同时,多方面征集展品和作品,编写相关影视文学作品,拍摄大运河纪录片,运用VR、AR和AI等新技术重现运河历史场景,不断丰富大运河文化内容。
(三)努力串珠成链。围绕运河做文章,水系是天然融通最好的“一体化”纽带,必须借势造势,依托运河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旅资源,把吴江运河文化带建设内容纳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设计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精品旅游线路,以水为网把历史与古镇串联起来。用“活水运河”涮亮“名镇名片”,以线串珠打造“精彩古镇”,和谐呈现两岸自然风光(村镇景象),品味“江村文化”。着力打造运河沿岸慢行系统,焕发“水天堂”气质。精心设计水上、陆上两条旅游线路,将标志性的“运河八景”串联起来,从而带动吴江大运河文化建设整体工作。另一方面,在运河段遗产资源相对集中段建设“水运驿站”,强化后续利用。“水运驿站”兼容航运码头,提升货运、物流水平,既增加了现代服务,又增添了文化窗口,保持并彰现其“黄金水道”品质。策划推出水上游、夜间游、研学游、健身游、乡村游等项目,大力推进市集、民宿、农庄、老字号店铺等建设,将岸上景点用水路串连,打造集观光、采风、美食、亲水于一体的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四)融合文旅发展。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夯实运河文化传播的坚实基础,通过创新与传统、科技与民俗的多元碰撞,让民众自由穿梭在不同的文化空间之中,感受悠悠岁月中的古韵新风。
一方面,结合现代生活、现代技术做好传统运河文化、桑蚕农耕文化等产业链的延伸,促进“文化+旅游”“文化+农业”“文化+休闲”等统筹发展。推动运河文化与文创街区融合发展,结合运河带周边已建成的文化创意街区,开展文创节系列活动,设计节庆习俗与大运河文化间的“互动庆典”活动,多维度挖掘、传承、保护、发展好运河文化,同时加强对丝绸、灯谜、酱品、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保护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展示馆试运营。另一方面注重吴江运河文化经济带的包装、推介,凸显吴江运河文化“融合”“开放”“亲商”的人文精神,打造大运河文化亮点品牌,实现“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