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部署,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吴江区于2022年11月发布《环长漾新时代鱼米之乡“最江南”样板区暨桑基鱼塘保护发展规划》,划定了74.42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涵盖七都镇、震泽镇、平望镇和横扇街道,共计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规划提出要加快推动环长漾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一心两带四区”格局,打造以片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打造以城乡融合推动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打造以遗产保护彰显文化自信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长漾地区的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众安桥村的“苏小花”“柴米多”“白相里”,开弦弓村的“江村Club”“1936·南园”、庙头村的“村上·长漾里”,串联起了长漾畔的“稻米香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产业融合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足、消费潜力未充分挖掘、融合开展同质化明显等。为进一步推动环长漾地区农文商旅融合发展,激发区域消费活力,激发乡村振兴强大动能,特以此为背景开展调研分析。
二、问题分析: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品牌显示度不够
尽管环长漾地区的农业资源丰富,但从产业链本身来看,农业产业主体研发实力不高、投入都较小,受加工成本、利润等原因制约,农业产业链条较短,以初加工后销售为主,产业化程度及农产品附加值较低。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不足,消费者也缺少便捷、稳定的购买渠道。
(二)文化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区域发展联动性不强
环长漾地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各片区已依托该优势形成了一批文化传承项目和小规模乡村文化旅游项目,但目前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农文旅项目中观景采摘、野炊露营等内容多,度假型、康养型业态少,引进的文旅产业较为同质化,且大多集中在江村片区和长漾南岸,联动性不足,游客“多玩一天、多住一晚”的体验感不足。
(三)内部交通网络有待完善,道路交通品质待提升
环长漾地区的对外交通系统基本成型,依托318国道、230省道、沪渝高速,与周边区域联通完善,快速网络骨架清晰。但镇与镇之间的总体道路交通品质有待提升,镇村之间还存在局部断头路现象,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联系性不强,需要进一步疏通道路网络、质量与景观。
三、具体建议:
(一)建立联合运营机制,解决发展顶层架构
环长漾的三个乡镇发展各有特色,目前也都已经有运营方在运营,但各自为政,尚未形成联动效应。因此建议,由三个村的运营主体或村集体联合建立一种联营机制,在顶层架构上解决运营中的各种协同问题。
(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巩固环长漾发展基础
强化环长漾片区乡村基础设备配套,重点推进管网入户、水系治理、道路景观、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疏通片区道路网络,实现镇村、村村道路畅通,持续提升全域行政村环境质量。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以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康居村庄等项目为契机,提升百姓感受度,引导村民“回流”。立足一产,以加工业、互联网+、旅游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升片区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三)培养新时代乡村人才,打造环长漾发展新引擎
引进专业人才,激活人才动能。建立人才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力军;培养乡村运营人才,用好腾讯为村平台,培育可以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文化能人、乡村工匠,支持其开展创业创新,为环长漾片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努力让精英归乡创作、青年下乡创业、农民留乡就业、游客旅乡体验,为环长漾地区发展不断增添活力。
(四)激发产业融合创新活力,释放环长漾发展新动力
根据各片区产业基础,精准分类目标客群,聚焦环太湖休闲游、亲子研学游、农业体验游、乡村度假游等,差异化调整环长漾农文旅项目,打造和而不同的环长漾片区游线,以旅游接驳车、游客集散点、网红打卡点等配套串联起全域文旅线路。探索“镇村组团”“村村拼团”“村企抱团”等方式,进行多元联合投资,推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链接成有机整体,实现环长漾片区的有效连接,构筑全域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全面的一站式采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