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 > > 吴江台企的状况分析及发展建议
吴江台企的状况分析及发展建议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09/3/7 10:12:06 | 点击:20536]
 

吴江市政协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

 

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台商投资企业状况如何,又怎样进一步发展提高?我代表港澳台侨专委会发个言,谈点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吴江台企的历史估价

吴江台商台企从无到有,并逐步成为集聚区,时间跨度为18年。第一个台商登陆是在1990年初, 1992年开始出现台商独资企业。截止2007年底,吴江注册台商投资企业828家(实际运作434家);注册资金35.4亿美元,总投资72.09亿美元;台商企业拥有职工28万人,有近4000台商及其家属常驻吴江。

几百家台商企业千里迢迢落户吴江,10 多年来对吴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市域经济中有地位。台商企业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在全市经济份额中占有相当比重,以07年为例,销售490、87亿元、税收6、45亿元、进出口379、1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8、51%、18、52 %和33、94%。其主体IT产业已成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GDP占比达15、40 % 。

其次,企业文化上有作用。台企的进入,为我市吹来一股新鲜的企业管理之风,其精干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的管理模式为当初我们铺天盖地的乡镇企业树立了榜样;其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严谨敬业的管理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现代文化熏陶了广大的企业职工;台企为我们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再次,社会发展中有贡献。台商企业为我市创造了较大财富。2007年,全市“十大纳税企业”中,中达电子等4个台企上榜。有人说,有台商,才有今天的开发区。还有众多台商秉承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我市弱势人群大兴慈善义举,义卖、捐款、献血等等,在相关组织和人群中享有良好赞誉。

最后,两岸政治上有影响。吴江是台商和台企在祖国大陆上几个较为集聚的地区之一。众多台商的到来,促进了台湾和吴江两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交流,实现了“互利双赢”;同时,吴江台商和台企的集聚,又提升了吴江在海外和祖国大陆的知名度,得到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注,也使吴江在贯彻中央“和平发展”对台工作方针方面作出贡献。

二、吴江台企的当下困难

吴江台企发展到现在,遇到了宏观形势和生产要素多方面的挑战和制约,特别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我们共同去积极应对。

1、目前的产业结构明显滞后发展形势。吴江台企以电子资讯产业为主体,大多企业借助海外的外销市场,利用本地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及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取得不小的发展和不菲的收益,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IT产业发展太快,市场变化太大,早期的IT产品市场竞争力减弱;而且多数企业又以“代工”为主,“产品高科技,劳动简单化”,且几乎没有自有品牌,产业分工中的低地位决定了价值分配中的低回报,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不高而使其竞争优势受到空前的挑战。

2、现有的行政资源软硬件配套不够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硬件”与国际接轨不够。主要认为在基础建设、金融服务等与“国际化”有距离;政策变化多,政出多门,环节繁琐,透明度不高,企业应对艰难。二是“软件”与企业要求有落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服务,领导层意愿良好,操作层相对僵化;经济部门态度积极,其他部门重视不够。总体感觉,服务管道略显单薄,服务力度有待加强。三是“软”“硬”件配套不如意。政策是刚性的,但执行应人性的,尤其是近些年一系列政策的集中调整,给企业和台商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冷冰冰的政策还缺少当地政府部门用足够的热情去融化。

三、吴江台企的发展建议

面对涉台经济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在三个方面狠下功夫:

1、“开发”与“提高”并举。

首先,瞄准新一轮招商热潮。全市上下要高度认识:台湾大选之后,台湾地方当局将以“活水计划”取代“鸟笼政策”,特别是“大三通”的实现,新一轮两岸经贸热即将到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难得机遇,再一次重视对台招商工作:要充分考虑“税收、劳动力、环境、科技含量”四大要素,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纵深发展广、贡献份额大的旗舰型项目;要关注目前正初步显现的外资并购势头,通过周密细致的服务,挖掘并购过程中的增资扩股;要引导、鼓励和吸引岛内各类投资主体来吴江建立各类开发、研发中心,从而进一步优化吴江经济和产业结构。其次,倡导现有台企做好升级换代工作。

2、“管理”与“服务”并重。

当前,吴江要从“管理”和“服务”两者有机结合的平台去着力优化台企外部发展环境。1)有效的政策执行。我们既要依法办事,也要柔性服务。法律、政策是刚性的,但执法过程是有柔性的,执法需要在刚性和柔性之间找到结合点,在法律和企业的利益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达到“双赢”。2)到位的行政服务。台商在当地投资发展,在用地、用电、用水、用人、经营等方面遇到一些矛盾和纠纷很难避免。对此,各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一是需特别注意态度和方法,做到有求必应、迅捷高效、公平公正,合法合情;二是要信守承诺,不管条件发生多大变化,一经承诺的事必须到位,这是涉及政府信誉的问题。3)良好的社会环境。台商来到大陆,环境生疏,尤其许多台商过去是单枪匹马“独闯”大陆,现在是“全家出动”来大陆生活。因此,无论行政司法、人际交流、社会生活等,都需要我们给予关心,提供帮助。各涉台单位领导和窗口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与台商交流沟通,拉近距离,增进了解,培养感情,使广大台商感到吴江人可亲、可近、可信赖,在吴江有“家”的感觉,让吴江真正成为台商投资兴业的乐土。

3、“理念”与“机制”并行。

一要强化两岸和平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好对台经济工作,不仅看到经济性,还须看到政治性;不仅着眼当前,还须看到长远;不仅考虑吴江,还须胸怀祖国。做好对台经济工作,可以彰显地方投资环境的优越、当地政府形象的良好。以往,吴江在发展两岸经济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上级的好评和台商的肯定。今后,吴江对台经济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让台商“深耕吴江”、扎根吴江,需要我们从落实两岸“和平发展”主旨的高度,加大推进台企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保护台商投资企业的正当权益,实现台商和吴江的互利双赢,促进两岸关系不断发展。

二要完善我市对台工作机制。对台经济工作需要一个完善的对台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有相应的组织。建立起各有关部门(不仅是经济部门,包括涉及台企台商经营、生活各主要方面的部门)定期沟通协调,及时统筹商解一些台企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甚至投诉的平台。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岗位责任制。把对台工作纳入考核考评机制,教育督促全体工作人员增强对台工作责任意识,努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做到有忧必排,有难必解,有求必应,首问负责,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展示政府机关良好形象。全社会要营造对台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多渠道、多层面进行党的对台工作政策和吴江对台工作任务、要求的宣传,逐步形成“两岸一家亲”、“互利双赢”、“和平发展”等共识,让吴江人民一起做台湾人民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台专门工作部门的建设。配强力量,提高素质,赋予职能,使之成为对台工作中“联络员”、“信息员”、“侦察员”、“消防员”和“服务员”,不断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