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 > > 促进教育均衡化 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均衡化 实现教育公平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09/3/7 10:15:44 | 点击:20108]
 

 吴江市政协社会事业委员会

 

教育的均衡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它不仅包括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也包括教育过程的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还包括享受教育发展的成果平等。我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教育现代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和需求,离教育均衡化还有距离。

一、存在的问题

1.择校的低龄化。

为执行新《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原则,我市教育局在2006年出台《吴江市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意见》,划定施教区范围,实施就近入学,以尽可能地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但由于我市小学、幼儿园优质资源不足,很多家长存在“让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主观愿望,我市择校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特点,不仅中、小学生择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就开始择校。以2008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小班招生为例,根据其幼儿园的规模宜招3个小班,90人,可报名人数多达450名之多,比例为1:5。最后为缓和矛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验小学幼儿园小班实际招收了167名,4个班,每班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小班每班人数最多不超过30名的数额。小班增加的就读孩子60~70%不在实验小学幼儿园学区,而是机关幼儿园学区、二中心幼儿园学区或松陵镇中心幼儿园学区等其它学区,存在跨学区择校入学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是各幼儿园硬件的差异,其中隐含的一大因素是幼儿园与优质小学存在挂靠关系。很多家长动足脑筋、费尽心力要进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读书,为的是要到实验小学读书。“择校低龄化”剥夺了施教区的孩子本应享有的生均师资,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不便,增加了松陵镇的交通压力,也滋生了找人情、开后门、托关系的不正之风,百姓反响、意见比较大,“择校低龄化”人为地增加社会矛盾,增添了社会不和谐之音。

 

2.优质师资的不均衡。

择校现象的背后是择师。我市已全面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各幼儿园、各小学、各乡镇的教学实施和办公条件都相差不大,主要是优质师资力量有差异。不仅不同乡镇之间存在不均衡,即使同一乡镇,各学校之间的优质师资也有差距。比如,吴江城区某小学在编教师为117名,有36名是吴江市级骨干教师,其中14名是吴江市级及以上的学科学术带头人,优质比例为30.77%,而开发区某小学在编教师是58人,吴江市级骨干教师10名,其中吴江市级学科学术带头人仅为1名,优质师资比例为17.24%。优质师资的不均衡加剧了择校热,给择校费、赞助费的收取创造了空间,人为地增加了求学的成本,也对各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各乡镇之间教师待遇不均衡。

我市的中小学校实行市、镇两级管理,镇管学校教师的奖金、福利由镇财政支出,由于各个乡镇财力不均衡,再加上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同,造成了各个乡镇教师之间收入的差异。就2007年年终考核奖励一项来计算,经济发达的乡镇按政府开的口子18000元发放,而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按最下限15000元发放,差额是3000元。这种不是因为教师水平高低,也不是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而造成分配的差异,起不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给落后乡镇学校的校长工作带来了难度,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优质师资的不合理流动。

4.高中学校普遍欠债,负荷较重。

因创建江苏省三星、四星级高中的需要,我市8所普通高中近几年都进行扩建或者是异地新建,政府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没有全额拨款,现8所高中,普遍欠债,债务多的学校有1700多万元,少的也达500多万。经过核实,8所高中欠债加起来有近7400万。这些债务原本设想由高中校自身通过择校生收费偿还,但由于“三限”(限人数、限收费、限分数)政策,高中校的择校生比例已从原来35%降为20%,再加上执行2007年省教育厅“不得再向择校生收取学费”的规定,高中学校的收入大为减少。而随着物价上涨等因素,学校的支出却年年增长,高中校面临着债务不可能通过自身得以偿还的现实问题,债务问题让高中校长们无力应对、身心疲惫,牵制了他们管理学校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校的发展。

二、实施的途径

吴江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机制问题,也有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因素。要改善吴江区域内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幼儿园与小学脱离。

为有效地扼制我市择校的低龄化,我们可以从管理体制入手,当务之急是小学与幼儿园脱钩,独立设置,即在什么幼儿园读书与以后在什么小学读书不再存在直接的关联,这样可以缓解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真正实现幼儿园小朋友就近入学,也有利于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幼儿园与小学脱离的做法在湖南长沙已实行两年多,2006年长沙市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城区小学一律不得再附设学前班,幼儿园更不得把入学前班与小学入学进行挂钩,从而大大减少了幼儿的择校热。

2.积极推动优质师资的流动配置。

吴江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已相差无几,强校与弱校的差距主要在管理和师资上,校长的流动已使一部分薄弱学校改变了面貌,教师的流动合理配置也是各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一镇区的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优质教师可实施相对稳定的流动和激励机制,以更好地保证同一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保证流动得以顺利实现,同一镇区的教师要收入均衡,发展际遇均等,并实行“一流动一考核”的机制。可以在松陵、盛泽地区先进行试点,待这些乡镇的教师流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在全市推广。

3.建议市政府把年终奖励由浮动改为固定。

为提高教师的待遇,市政府每年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基础上发放一定数额的年终奖。为改变因乡镇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人为的不平衡,也减少一部分师资的不合理流动,建议市政府把年终奖由原来的浮动改为固定,全市一个标准。而教师的德、能、勤、绩由教育局、学校进行激励考核,真正起到“财尽其用”,也便于各乡镇的校长开展工作。

4.加大财政投入。

2007、2008两年,市政府对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债务进行了清偿,高校的债务也已引起国务院的重视,开始进行部分清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议政府也适当减轻高中校的一部分债务负担。在对各高中的债务进行准确盘点的基础上,由政府和学校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年偿还,以减轻高中校的负担,更好地促进我市高中段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育是民生之首,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未来。让每个孩子享有公正、公平的教育资源是时代所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因而我们要敢为人先,排除困难,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努力促进我市教育的均衡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