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多年来,中央、省市各级领导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而发展现代农业关键靠科技,农业科技进步关键在于人才队伍。为了更好地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就我市镇级农技队伍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农技服务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广大农技人员以党的农业农村政策为指针,从本市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试验示范,积极引进和推广“四新”技术,不断探索农技服务新形式,积极服务于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随着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服务已经难于适应,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出现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1、在岗在位人员少。全市目前在编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44人,而在岗在位的只有182人,占52.9%,其余人员全部借调到其他部门,且这部分人多数年纪轻,业务能力强,留在农技队伍中的大多年龄偏大,还要承担农村卫生整治、河道清理等中心工作,镇级农技队伍技术人员很少有时间钻研技术。
2、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市农技队伍年龄50岁以上占28.2%,40-50岁的占37%,30-40岁的占30%,30岁以下占4.8%。我市农技队伍主要来自二方面人员,一部分是本地培养的农民技术员,这部分人大多数在50岁以上;另一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造成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镇级农技推广队伍基本没有引进新的人才,有的镇想增加新鲜血液,但受编制、经费及就业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实施。
3、知识老化,缺乏更新。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高新技术,原有的农技服务内容、服务领域、服务功能需要改进和创新;另一方面镇级农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对新知识、新技术难以掌握,有的甚至缺乏了解,迫切需要加强学习,增强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
4、推广经费不足。我市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农技人员工资报酬和工作经费分二种类型,汾湖、七都镇全额财政拨款,其余七个镇财政只负担农技人员的基本工资,不足年报酬的三分之一,其余款项由中心自行解决,有的镇农技推广中心经济长期比较困难,缺口较大,因此他们千方百计争项目、办实体,以弥补资金不足,中心领导和部分技术人员大量精力化在搞项目、争资金上,削弱了农业服务功能。
二、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领导,重视农技队伍建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变,农业对于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60%左右的农产品靠自给,近2万户种养业大户的家庭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农业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更具有重要作用,水稻不仅是粮食,而且是全球公认的季节性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吴江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因此各级领导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把农业放上应有的位置,重视农技推广工作和农技队伍建设。
2、定岗定位,理顺农技服务体系。
对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公益性职能,根据产业发展要求,确定岗位,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让一些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同志充实到公益性的技术推广岗位上,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实行绩酬挂钩,做到定岗定位定职责,进一步理顺农技服务体系。
3、培养人才,发展壮大农技队伍。
为了解决农技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一是要吸纳本科以上毕业生,有计划引进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推广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为吴江农业服务;二是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办法,培训提高在职人员,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要鼓励在职人员参加进修学习,创造一种浓厚的学研氛围,从实际出发解决他们的进修、学习、职称晋升等经费;三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专家教授讲学、调研、指导攻关,提供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前沿技术,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4、财政扶持,改善农技服务条件。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技服务人员工资、福利等报酬应全额财政拨款,让他们专心从事农业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同时要改善农技服务条件,配备必要的农业信息、采集设施、农技实验的仪器设备以及试验示范基地,以更有效地发挥农技人员的技术特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