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 > > 统筹发展生态农庄 做强涉农旅游产业
统筹发展生态农庄 做强涉农旅游产业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09/3/7 10:20:01 | 点击:22057]
 

民革吴江市总支部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种农业与三产服务业“联姻”而诞生的新兴业态——生态农庄日益成为人们假日消费的新宠,以其独特魅力展示出勃勃生机,带动了农庄经济快速升温。文中的生态农庄泛指由多元投资主体采取承包、租赁等市场经济手段,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乡村文化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以农业体验为特色的观光、娱乐、餐饮、劳作、度假等服务的经营主体。实践证明,生态农庄以其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市生态农庄发展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庄2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星级“农家乐”10家。事实上,我市大大小小的农庄远不止这些,各镇(区)已初具雏形或正在规划建设的农庄项目还有十多家。主要发展形态有以下几种:

(一)生态观光型:依托田园风光、森林景观、苗木基地等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种植展示、绿色体验项目。吴江绿乐生态科技园、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震泽新申农庄、平望玫瑰园、汾湖大渠荡生态公园等是这类农庄的代表。如震泽新申农庄精心培育集示范、休闲、观光、农趣体验、种(养)殖为一体的“三区八园”,四季瓜果不断,鲜花常开,年吸引游客21万人次,营业收入400多万元。

(二)乡土风味型:以盛泽华沙鱼港、华亿休闲农庄,横扇戗港村、太湖鹿苑,松陵牛腰泾渔村、平望南斯文化生态园、中鲈水乡人家、铜罗严慕农家乐为代表的生态农庄,依靠特色农水产品从事农家餐饮服务。如横扇戗港村8家农舍经营的特色水产品餐饮项目已形成了日接待2000人的接待能力。太湖鹿苑以梅花鹿为特色,辅以家禽、水产吸引游客品尝特色农家菜,并结合鹿产品深加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年客流量约10万人次。

(三)休闲度假型:远离城市的喧闹,回归恬静的乡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乐趣,是这类农庄的特点。如东太湖度假村利用东太湖湿地和水产养殖开展垂钓、住宿、烧烤、餐饮服务,平望鲟龙苑渔业科技生态园以长漾自然风光为依托,推出鲟鱼宴及会务、住宿、垂钓等配套项目。这些农庄已经成为市民假日休闲、放松、度假的好去处。

二、当前我市生态农庄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态农庄大多在2004年后发展起来,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震泽新申农庄等一些小有名气的农庄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市生态农庄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形式、品质上都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专项规划缺失。早在2003年,我市完成了《吴江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内容涉及了乡村旅游发展,但与专项规划相比,有的方面略显笼统。由于苏州市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故今年苏州市组织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最近通过了市人大审核并即将实行。面对新形势,我市也亟须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出台我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开发布局和工作重点,最大限度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同时,从全市情况来看,目前政府在鼓励导向、政策支持农庄发展方面也略显欠缺。

(二)经营模式雷同。全市各地生态农庄发展迅速,但四面开花,总体规模还是偏小一些农庄发展定位不高,特色不鲜明,互动参与性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现有农庄展现在客人们面前的产品大多是树林里漫步、餐馆里吃住、鱼塘里钓鱼等模式,大同小异,绝大部分收入依赖餐饮项目,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现象,这是当前农庄发展的“软肋”。假如继续这样低水平“简单重复”下去,对农庄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建设水准不高。大部分生态农庄建设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互动参与不够、民俗挖掘几乎空白。个别农庄基础设施简陋,配套服务单薄,如道路狭窄、交通不便、无停车和休憩场所等,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部分园区建设只注重自身发展,未能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参与,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值得注意的是,我市至今尚没有一个具有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龙头型企业,无法为整个农庄产业起到带头示范和辐射引领作用。

(四)行业管理滞后。一是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管理部门缺位,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健全,导致生态农庄处于自发生存、无序发展的状态。二是管理涉及旅游、农林、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而单个部门难以牵头实施管理,因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三是生态农庄面广量大,地域分散,一些未履行正规的报建手续,有违规经营现象,且许多农庄又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兼业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三、对科学发展生态农庄的对策和建议

(一)因势利导,科学规划生态农庄。规划是保证生态农庄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我市要立足实际,整合本地资源,尽快出台生态农庄发展总体规划,确立农庄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方向,出台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一要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江南古镇、田野美景、东太湖优美风光和生态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挖掘农节时庆和民俗文化,打造精品旅游板块。二要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引入先进农业技术,栽种名特新奇品种,壮大农业成果,让游客春天踏青赏花,夏天避暑纳凉,秋天采瓜摘果,冬天品尝农家菜肴。三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需要改造、整合、动迁的村庄建设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具有花园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四要与现有规划相结合,注重与现有规划的有效衔接,避免与市镇城市规划等其他规划相冲突。

(二)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生态农庄。在沪苏浙、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等黄金要道两侧合理布局,在个性上加大挖掘力度,发展“一庄一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变“大同小异”为“小同大异”。沿湖片区要利用东太湖沿线丰富的湿地和渔业资源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项目;沿沪片区要定位于打造“上海后花园”,利用淀山湖、三白荡等天然湖荡发展高档商务、度假、娱乐会所;沿苏片区要精心做好“同里湖”文章,大力发展餐饮、酒店及娱乐项目,把同里湖变成吴江的金鸡湖;沿浙片区可以发展农业观光、农趣劳作、户外拓展及农家乐项目。此外要加强与旅行社合作,让旅行社和游客“挑刺”,促进农庄提档升级,不断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示范带动,重点培植龙头企业。首先,要出台生态农庄的扶持政策,落实专项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在土地、建设、资金政策及技术等要素上给予扶持和倾斜,为农庄的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其次,要以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为主攻目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建设生态农庄制高点,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促使农庄向规划化、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通过参与旅交会、推介会,编印折页、网络发布、媒介宣传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促销,提升自身形象和品牌。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吴江市绿乐科技生态园、平望玫瑰园、盛泽麻漾农业休闲园、震泽新申农庄、汾湖创智观光农业园和正在规划建设的横扇太湖鱼湾美食舫、横扇绿州农业观光园、震泽长漾湿地公园、汾湖杨文头农业观光园等一些投资起点高、规模大、具有挖掘潜力的农庄应要重点扶持和引导,力争在近年内培育3-5家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四)加强指导,提升农庄服务水准。为了改变目前生态农庄管理职责不明,管理规范程度不高的现象,建议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做好对生态农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依法规范经营行为。要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行业自律、市场拓展、培训交流等工作,改进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水准。要推进各类星级评定活动,完善交通、绿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内部管理和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增强生态农庄的软实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