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林春
徽商、晋商,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商人符号;浙商、闽商,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商派新军。其实,无论是过去时,还是当今时,在商派字库里都有着吴商的辞条。以洞庭商帮为代表的吴商,曾经把自己的桔红商旗插到中国商界的主阵地。吴商的队伍中,自然少不得吴江商人的抱负展示和阵容排列。
吴江商人应当具有任何商派所不能具有的自豪与传承,被世间公认的商圣、开创陶朱事业的范蠡就曾经在吴江生活过,也是从吴江走出去的,他的偶像曾经位列吴江三高祠之首,他的商圣智慧、商圣道德和商圣精神一直鼓励与激活着吴江商人。吴江商人早已成为一个富有信仰、继承范蠡衣钵、“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特殊群体,经营四海,电举业界,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华丽出彩。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轻商抑商的社会,士农工商,商处底层。但是,中国历代还是出现过许多商人,商人阶层作为一种社会团体从来没有绝迹过。公元前三四百年的白圭,经商致富就像伊尹、吕尚筹划谋略,孙子、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推行变法一样,被后世奉为商祖。还有那个吕不韦,也是商祖级别的人物。有社会必有商在,有市场必有商兴。吴江也是一样。盛泽成镇就在于商人云集,丝绸经营如裁云织锦,故名标四大绸都之列;建立在盛泽的多地会馆,都是商馆,至今仍有遗存。震泽丝市鼎盛于明清,师俭堂其实不是民居大厦,而是商界大宅门。吴江丝绸之府的美名,就得之于商人经营,“绮罗走中原”是商人“走”出来的。
吴江商人的经典创造,特别要感谢改革开放。他们大多是在改革开放后置换身份、开始演绎传奇的。
草根,曾经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身份字号。他们从田野中站起来,脚上带着泥土,身上夹着草香,手中带着土特产,攀亲结友,钻天打洞,闯进城市,闯进院校,闯进原本他们不能闯的地方,寻找合适的经商项目与经纪对象,寻找第一桶金埋藏的地方。那时,有一个后来被载入史册,代表工商时代划分的名字,叫“乡镇工业”,他们所办的厂子也叫“乡镇企业”。“乡”与“草根”一样,既明白又土气。此时的商,其实大多是以实体形式出现的,在广袤的田野里圈起一片土地,拉起围墙,搬一些机器进来,召一些农民进来,搞一些项目进来,用足政策,打着擦边球,巧借“双轨制”,经常请来一些‘星期日工程师’,敲敲打打,拉拉扯扯,有的甚至就像作坊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商人梦。不过,那时的商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身份,往往是一些并不太大的官员,担当从商的角色,官商一体成为一种特征。后来,各个乡镇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可是党政“高官”,从事着当地经济和工商事业的运筹、计划与管理工作。草根随风而长,长出了“苏南模式”,长成了吴江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了一个从田野中飘出的独特风景,“吴江现象”一度大开风气之先,令全国瞩目。虽然这些商人半农半商,半官半商,身形错杂,品质不纯,充其量只可称为“准商人”。但是,他们踢开了农业向工业转变、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云程发韧”的头一脚,在吴江的田埂上、炊烟下标注出吴江初始商人智慧、商人勇气。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了,改制开始了。这些草根,有的胜任风雨长成了“草菁”,有的在改制中花小取大长成了“草莽”“土豪”,还有的依然还是“草根”,或在挣扎奋斗,或萎变成“土包子”,或蜕变成“土蟞”。市场经济日益规范,适者生,逆者亡,优者胜,劣者汰,阵痛过后,草莽淘汰出局,草菁砥砺成色,草根生于夹缝。乡镇企业生命蜕变,彻底地从官与商的结合体中剥离出来,华丽转身为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势如流霞,铺天盖地,构建了吴江经济的全新坐标,成为吴江经济的基本力量,也成为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于是,吴江商人脱颖而出,出现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商人成色较足的基本体系,在整个吴商团队中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外向型经济也成为吴江经济的另一方面军,内外兼有的吴江商人团队,使吴江商人形成了相互助推、共同成长、比翼齐飞的阵容,在吴江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驭前列、饮誉八方的作用,抖擞的胆识、贡献的智慧、展示的成果、创造的经验,使人们不得不刮目相看吴江商人这个新的号牌。
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兴起,吴江商人还只是凭借政策引导与胆量勇气,那么,真正的智慧则在民营经济兴起过程中得到体现。只有到了与政府断奶、靠市场生存的时候,吴江商人才知道光凭胆大敢闯、光凭拉关系、光凭模仿克隆、光凭复制粘贴、光凭小打小闹、光凭地摊货、光凭同质竞争,那就是天天听着命运的丧钟,市场天天无情地对他们说着同一个词——不,市场也天天教给他们智慧!于是他们开始知道科技、品牌、文化、信息、管理、体制、创新、机遇、人才、规模、核心竞争力、差异化竞争这些成为一个合格商人的基本要素的价值,商人的品质才在自我追求、市场拷问、失败逼迫中有了实质性提升,并内化为一种自我完善不断升华的理念与动力,因为他们已经立志或者无可选择地要坚守商人终身制,当然也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天降大任的时代责任和社会使命。
吴江商人的品质就这样提升着,目光胸怀、智慧谋略也这样逆来顺长。于是,吴江有了亨通、恒力、永鼎、通鼎、盛虹等等大型集团,有了10多个上市企业,也有了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有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虽然,吴江商人仍然与实业紧密结合,也有像纺织等的同质化,品牌不给力,家族化,面临百年企业的深奥命题,但是,吴江商人毕竟在吴商团队中亮起自己的星座色彩。他们面临的考验,在过去实施的“1058”工程和“四五六战略”和正在实施的“江南水乡八大标杆”中会交出令自己满意的答卷。
需要提及的是,吴江商人的“发迹”有些是从改制中得益,将原先的国有资产贱出而助其腾达的,更多的是得益于“猫论”保护和政府“亲商、安商、富商”的政策倾斜与刻意栽培。好在英雄可以不问来路,成款自有傍款人。但是,在他们的履历中有一样东西是很难改变的,那就是他们大多是从草根成长起来的,即使是草菁,仍然带有土腥味、土豪气,文化基因的缺乏、知识结构的畸形,是个普遍现象。文化不等于学历,虽可渐学渐长,“拿”到高等文凭,但毕竟不能修为精致,体系圆通。要成就百年企业,要成就范蠡那样的商人智慧,捉襟见肘的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现在许多企业老板已经意识到文化兴企兴商的重要性,也在做着文化兴企兴商的追求,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缺失、文化品位不高,真正做好说易行难,甚至面对真正的和氏璧也不知道好坏,别人说好才知好,别人没说不知好。一个真正的商人,如果要有所作为,有所大为,无论古今,常常是学富五车者,白圭、范蠡、吕不韦如此,比尔盖茨、乔布斯如此。而以文兴商,在吴江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盛泽过去曾有一批文、商并举的大家留下姓氏。当然还有一种希望,就是在家族化传承中的富二代能够变成创二代、文二代,如果能出一个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那就吴江幸甚,吴江商人幸甚了,吴商历史会为其专辟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