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子
退思园在同里,同里在吴江,吴江在太湖边。
“宛在水中央。”首屈一指的中国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这样感叹:“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隔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水,园如出水上。”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园主任兰生,曾任凤颍六泗道、安徽按察使,为清朝光绪年间大员。弱冠即出道,不惑被弹劾,知天命而赍志殁。“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其弟挽诗,凄婉道出园名之由来,“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典出《左传》。清光绪十一年(1885),失魂落魄的任大人归去来兮,唯一的寄托就是故里,就是家园。
官场失意,乡场适意;入世出仕,出世入园。光绪十一年(1885),任兰生归来;光绪十三年(1887),退思园落成。
四围荡漾,一荷舒展。水浴的同里,目送远扬的帆,也始终牵挂不系的归舟。狭长地带,不足十亩,却一应俱全,驰骋千里。本乡画师袁龙,深得本土造园大师计成(中国第一部园林建筑专著《园冶》作者)精髓,不张扬却丝毫不怯场,图纸一出,一鸣惊人:照壁当前,不露富;并列一体,不炫酷;因势利导,不浪费;贴水而筑,不庸俗。于是,退思园“退而思进”特性昭然:西宅中庭东园,尽忠补过守拙。
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沾染些文字癖。江南园林,特别是苏州私家园林,从来就是失意的官宦兼文人与一试身手的画家兼匠人,不期而遇,联袂打造。退思园也不例外。
缘退而思,基于退思而建园。水,不容忽视;贴水,意味深长。
至此,有必要一游。由西而东,融会贯通:府,宅,庭,园。
府第三进,门厅、茶厅、正厅。常规,常礼,常见。
内宅,五底五楼两幢,南北对称,东西复廊沟通,俗称跑马楼。任氏长期生活他乡安徽,此宅携带感恩的“徽州印记”,情理之中。可观的是,楼面均为落地长窗,而后墙均设八棱花窗。
中庭,陡见旱舫。舫侧有玉兰两株,一为园主当年手植广玉兰,一为修复移植白玉兰。君子之交,义结金兰;兰生幽谷,金玉满堂。如此附会,不免俗;转而为主人一想也不为过,逃过生死劫——唯友情、亲情最可贵。此庭北有“坐春望月楼”,闺阁也。迎风望月,推窗窥园,坐此,读《牡丹亭》,碧海青天,心有千千结?
不邀而至,庭而侵园,这是揽胜阁。此阁另类,轻轻松松霸占得最佳视角。不入花园尽收美景,想来这也是少子无女的园主怜惜娇弱之用心。
圆月洞,贴砖门,高潮之帘拉开。这就到了退思园的精萃(或曰灵魂)处——退思贴水花园。贴砖门,防火又笔墨品位。一侧砖额题为“退闲小筑”,一侧隐现为“钥销烟云”。字系当代同里书法名家徐穆如所题。
“小筑锁烟云,园小景无穷。”以水池为中心的花园,自成一统。所有的构筑围绕着池,所有的景观鉴赏于水。水托起亭台楼阁,鱼贴近花草木石。于此,不得不佩服造园者之匠心,也不能不折服“贴水园”之概括。石舫“闹红一舸”,昂首东航;“退思草堂”与“菰雨生凉轩”,隔水相望。想当年,昆曲婉转,朗月高悬,万千风情,百味人生,怎一个“退思”了得!
所有的乡愁,所有的告白,所有的退思,俱在花园之“贴水”。承此,有必要叙一下园之“缘”。
——缘寓“园构”
由西而东,由北而南,退思园之花园堪称小园大手笔。且不说观台与戏台隔水望,光是那些个台基与水与鱼相平相近,如出水上,如浴水中,你就不能不感触“贴水有源园有缘”。花园有“退思三宝”:赵孟頫《归去来辞》拓片、灵壁石老人峰、长廊漏窗石鼓文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退思花园以水池为中心,点晴之笔为石舫“闹红一舸”,上可唱曲演戏;北主体建筑为“退思草堂”,前可观戏嬉鱼;南建筑精华为“菰雨生凉轩”与“辛台”,天桥钩连,别具匠心;东有如鹤独立“眠云亭”,夏日博弈,棋高一着。缘之凝聚,平心而论,最为“菰雨生凉轩”。菰水生,俗称茭白,为太湖“水八仙”之一,系结乡愁。此轩贴水而筑,轩前置一湘妃榻,榻后置一西洋镜(名副其实,此镜由第二任园主从德国带回,历光阴百余年而镜色不改)。入夏,榻上一卧,如枕涟漪,不雨亦凉,有“菰雨”更凉。因而你若留意匾额,不难发现,“凉”字多了一点,写作“涼”。再读一读两侧对联,心中的凉意会更浓一层:“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联为园主好友所赠,意在劝慰,何尚不在抒解中国文人的“穷通”情结?
“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退思园外依水内贴水,缘自源来!
——缘续“园冶”
同里实在是风水宝地。《园冶》作者、一代造园大师计成生于此,退思园设计者、杰出画师袁龙生活于此。梳理脉理,退思园之建造,实得天地人“三和”;更得造园之精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新时期,又有同里人在“富土”修建筑了私家新园林“静思园”,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退思园有幸保存并全面修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陈从周先生。陈先生与退思园深有缘,确切地说是退思园在冥冥中与陈先生实在有缘。退思园第二任主人任传薪(任兰生二公子),与时俱进,曾执教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那是民国年间事。在圣约翰大学,陈从周与任传薪结成忘年交。下面这段文字,深情中道出渊源:“往事如烟,触景怀人,说来也话长。退思园自从我称为贴水园,地方上能欣然会意,花了很大的力量,修理得体。我小立池边,想起我初知退思园之名,还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当时在圣约翰大学教书,同事任传薪先生就是该园的主人,任老长我三十岁,与我为忘年之交,学者兼名士……任传薪是退思园的最后主人,晚年住在上海,因渐衰落,一直到解放后已是残毁不堪了,因为任老的关系,我关心了一下,终于救了出来,这也是佛家所谓缘吧?”
而今,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美国纽约市一处“江南庭园”,即以退思园为蓝本,命名为“退思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退思其实也是进取。
——缘随“园游”
退思园“四季有四景”,对应取景佳处:春在“坐春望月楼”,夏在“菰雨生凉轩”,秋在“桂花厅”,冬在“岁寒居”。退思园“四处有四艺”,体现传统修养:琴艺有“琴房”,棋艺有“眠云亭”,书艺有“辛台”,画艺有“揽胜阁”。其中花园西南部与“辛台”相接的楼廊(俗称天桥),匠心独运,风景尽收眼底,与遥相呼应的“揽胜阁”,同为绝胜处。
走出退思园,回望,洞门上首书“留人”两字。意犹未尽,“人”字一捺处添加两点,这不变成了“心”字?留人当留住心,情意何等殷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