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珉
黎里,典型的江南古镇,隐藏着多个解读古镇历史文化的密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黎里古镇物质的、精神的各个节点,能够从总体上认知江南古镇的来龙去脉、方方面面。解读东圣堂,认识江南古镇的成型;解读缆船石,认识江南古镇的经济、科举、宗教、娱乐以及百姓的多种心态;解读陪弄,认识江南民居的结构及封建礼制在建筑上的表述;解读周宫傅祠,认识江南的祭祀文化;解读禊湖秋禊,认识江南的修禊仪式;解读中秋显宝,认识江南古镇的民间收藏。
一、东圣堂,解读江南古镇成型的密码
东圣堂,建于南宋,是纪念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的纪念堂。东圣堂又名普济禅院,“在镇发字圩,南宋时建,有宋秘阁修撰赵磻老像。”(清光绪蔡丙圻《黎里续志》卷之四“寺院”)。徐达源《黎里志》明确记载:“淳熙(1174—1189)时,工部侍郞赵磻老居黎里,而黎里之名始著。”(清嘉庆十年《黎里志》卷一《沿革》)。赵磻老南宋初年担任临安知府、秘阁修撰,代理工部侍郞,此老的为官生涯宋史有传,辞官后选择黎里隐居,宋史失记。多年来,黎里古镇文史研究者对赵磻老进行多方发掘、解读,确定此老为黎里古镇奠基者。
秦汉以来,皇权控制地方最低一级到县,乡村则由县令择人管理。南宋初立,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大量北民南来,相当多村落立马膨胀,迅速呈现市镇形态。不过,由村庄升格为乡镇,到县官确认,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在这时段里,时势的选择与民意的酝酿,必然会走出一位能够调停各方,又能向县里说得上话的人物。由于文献资料缺失,多数乡镇无法考证出这样的人物。黎里的赵磻老,因为宋史及地方志书记载,因为东圣堂及花园浜至今留存,因为明初“拙庵故居”列入“黎川八景”第三景,也因为黎里百姓的口耳相传,更因为赵磻老祖籍山东省东平县文史研究者的联手挖掘,幸运地留存下来。赵磻老的发现,对于江南市镇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赵磻老57岁来到黎里,次年(1179),凭着资质阅历、政治才干和素质学养,干了三件大事,一,将梨花村、何家浜两村汇合千余外来人口,向吴江县申报为乡;二,带领全乡百姓,整治市河与街道;三,教育乡民学习文化,黎里跻身江南大镇名镇的基础从此奠定。这就是徐达源所说的黎里之名始著的主要内容。赵磻老身故后,黎里百姓不忘他的功德,专门建造了东圣堂,为他塑像,世世代代顶礼膜拜。此堂1986年列为吴江市文保单位,2014年升格为苏州市文保单位。此老的居住地,亭台楼阁,荷池假山再加花草树木,是黎里镇第一座花园,故百姓称那里为花园浜,地名至今保留。赵磻老、东圣堂和花园浜,载入地方志书,为江南古镇研究,提供了人证、物证与文字记载。
赵磻老身后,在东圣堂,元明清三朝先后竖起三块石碑,外加一块乾隆朝的黄杨木《官箴牌》,可以说,东圣堂浓缩着黎里古镇九百来年的历史文化。
元代大德三年(1299),东圣堂为僧人进驻,改名普济禅院,当时刻成碑石向社会公示,此碑正好应证吴江由县升州的历史。明代嘉靖五年(1526),竖立《吴江县二十三都东八图里社坛》碑,碑文公示社坛应有的设施及操作规程。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苏州知府严禁黎里农民抗租,将禁令刻石成碑。那块黄杨木刻《官箴牌》,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里中父老镌刻,起因是黎里陈家小子陈鸿文在县令任上挪用库银被乾隆斩立决,东圣堂悬挂此牌以儆效尤,从此黎里外出做官者再没有给家乡抹黑。
四块碑刻,可以解读出黎里镇的发展与演变,解读出家乡父老的深谋远虑。
二、缆船石,解读江南古镇经济、科举、宗教、娱乐、政治等社会风情的密码
黎川市河两侧保存着50来种纹饰的缆船石,有动物的,象鼻、犀角、河蚌、蝙蝠、猴子、麋鹿和蚕宝宝;有植物的,蕉叶、桃子、佛手、菊花等;有表吉祥的,如意、定胜、经幢;有道教的暗八仙、佛教的佛八宝;有五色旗和酒爵;还有人与动物、事物组合的,比如刘海撒金钱、瓶生三戟、瓶生蜂猴、如意得鹿等。缆船石的纹饰,认真解读,可以认知江南古镇种种社会风情,认知明清时期的经济、科举、宗教、娱乐、政治及百姓的心态。
解读鲈鱼和梨花,可以加深对吴江及黎里古镇的认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鲈鱼是吴江著名特产,西晋吴江文学家张翰客居北方,念及家乡的鲈鱼、莼菜,挂印归来。从此莼鲈之思,成了归隐代名词,鲈乡成为吴江别称。黎里自古生一个儿子种一棵梨树,每届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蔚然成景,梨花村声名卓著。缆船石上雕刻鲈鱼和梨花,那是黎里百姓的家国情怀。
解读嘉禾、蚕宝宝和棉花,可以认识明清两代江南市镇粮食、丝绸、棉布三大经济板块。
黎里镇鼎丰桥畔的淌水式河埠头,东边一颗缆船石雕刻一支稻禾,抽出两条长长的稻穗,那是嘉禾,丰收的祥瑞;西边一方刻万年青。站在鼎丰桥畔,望着嘉禾与万年青,每每让人想起老前辈常常念叼的“种田人,万万年”这句老话。明清两代,苏州市以枫桥为中心,圈定一方粮食经济板块,黎里与同里、平望、北厍、屯村等乡镇,都是粮食经济板块上市镇。盛泽、震泽两镇属于丝绸重镇,附近坛丘、南麻、七都、八都等小乡镇拱卫于周边,形成丝绸经济板块。吴江东邻松江一带,属于棉布经济板块。黎里属粮食市镇,也有不少丝绸和棉花加工作坊,因此好多人家的河埠头上雕有蚕宝宝和棉花缆船石。
解读如意、双桃、双桔和石榴,可以触摸到黎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祈求。
如意缆船石特别多,形态生动,好似一群俳优,蔓草缠身,这叫“蔓带如意”,“万代如意”的谐音。有的地段连续安排四颗,那是“事事如意”,有的地段一连出现九个,那是“九如”,出于《诗经·天保》,祈祷如日、如月、如山、如川、如冈、如陵、如阜、如石、如松柏,集中人生所有美好的祝颂。缆船石安排还有许多讲究,如意的上首安一块“笔锭”或“笔定”,就是一支毛笔加一个金锭,或一支毛笔加一个定胜,这成对组合,口彩“必定如意”。
桃子,在中华民族心目中,历来是长寿的象征,习称寿桃;桔,谐音吉,祈求吉祥。石榴多籽,古人追求子孙满堂。
解读瓶生三戟、瓶生蜂猴和如意蹲鹿,可以感受到读书人对科举出仕的追求。
同科举密切相关的缆船石,最多见的要数“瓶生三戟”,此外有“瓶生蜂猴”和“如意蹲鹿”。瓶生三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瓶,宽宽的底座上面插着三支戟,戟与级同音,谐音“平升三级”。那时读书人,考上秀才升一级,考上举人升一级,考中进士又升一级。雕刻瓶生三戟的,一般总是有读书阿官的人家,指望儿孙能够顺利地科举出仕。一则支撑门户,不受欺压;再则飞黄腾达,荣宗耀祖。
黎里横街南头河埠头上有两颗缆船石,西侧那颗,一个花瓶上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个小蜜蜂;东侧那颗,一个如意顶着一头梅花鹿,梅花鹿高高地昂着脑袋,灵活机警,同猴子蜜蜂隔河相望。两颗缆船石,分别是“平生封侯”和“如意得禄”谐音。
解读立鹤与菊花,可以认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读书人。
黎里市河西头杨家桥一侧有一羽立鹤,昂首雄踞于缆船石上;不远处一颗缆船石上怒放着一朵硕大的菊花。这两方缆船石是不随时俗的文人所刻,他们不愿出仕。仙鹤,清高孤傲;菊花,更是打上隐逸标记之花。
解读佛八宝和暗八仙,可以认知黎里的宗教信仰。
西晋永熙元年(290)黎里建造普同院,北宋改称罗汉讲寺,一座遐尔闻名的古刹。明清两朝,信佛蔚然成风,罗汉寺以外,还有玛瑙庵、宝纶庵等20来座佛教寺庙。一些佛教徒,虔诚地将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安排到自家河埠上,习称佛八宝。其中盘长是八宝之首,佛教徒目为回环贯彻、永无障碍、象征心灵沟通的法宝。现在联通电讯的标志,以及中国结、吉祥结,其实就取用于佛教盘长。
黎里道教同样兴盛,早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全真道院建成,此后还有禊湖道院等9处,信徒众多,香火旺盛。道教信徒在缆船石上刻下“暗八仙”,用八仙各自的法宝代替八仙。老前辈有八句顺口溜:“吕洞宾剑现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频敲有梵音,常笃鱼鼓;铁拐李葫芦一只存五福,常带葫芦;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摇一扇;韩湘子紫箫吹度千波静,常吹一箫;蓝采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曹国舅玉版和声万籁清,常拍宝版。”传说每年三月十五,八仙要赴上界瑶池,参加蟠桃大会,为王母娘娘祝寿,他们从山东的蓬莱岛启程,各自祭出护身法宝,飘洋过海升腾天国。这,“八仙庆寿”的故事家喻户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成为熟语,老少尽知。
在靠天吃饭的岁月里,老百姓对自然的抗争力量有限,于是借助想象,战而胜之,佛八宝、暗八仙正是人们幻想中法宝。
解读琵琶和三弦,可以窥见黎里娱乐生活之一斑。
琵琶和三弦是苏州评弹主要乐器。乾隆时期,黎里镇开设蒯厅和李厅两个书场,好多茶馆也附设书场。欣赏苏州评弹,黎里称为听书,那时重要的娱乐活动。琵琶三弦,正是黎里民众娱乐生活的印记。黎里书场生意一直兴隆,直到1984年苏州空中书场出现,李厅书场关门歇业,2016年应老听客的要求,黎里才在古镇文化中心恢复书场。
解读犀角和双剑,可以看出民众驱邪避凶的心态和反抗压迫的勇气。
黎川市河两岸安排着不少犀角,有单犀有双犀,传说犀牛角能够避水,船只系缆于此,可以免受水浪袭击,孩子和妇女可以平安无虞。更有几方双剑,那是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剑,夫妇俩被吴王处死,儿子成人后为父母复仇。犀角、雌雄剑,分别是趋吉避凶和反抗强暴的印记。
解读酒爵和五色旗,可以感受到黎里先知先觉者冲决封建藩篱的觉醒和参政议政的要求。
民国四年,袁世凯妄图登上洪宪皇帝宝座。南社社员柳亚子、顾悼秋等人组成酒社,借酒狂歌,吟诗撰文,预言袁氏必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顾悼秋家中藏有一对青铜酒爵,为了让历史作证,为了酒社他年的纪念,仿照青铜酒爵雕成两颗酒爵缆船石。
民国元年,五色旗经历一番纷争终于确定为中华民国国旗,顾悼秋有感于民国肇造,精心设计了一颗五色旗图案,找到南社主帅柳亚子,一起请石匠师傅雕刻成缆船石。两位先知先觉者者,凭借小小一方缆船石,明确赞成五族共和,为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摇旗呐喊。
三、陪弄,解读江南古镇民居结构及其封建礼制的密码
黎里,南宋时期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成化年间跃为巨镇。稠密的人烟,鳞次栉比的住宅出现了许多弄堂。1988年统计弄堂有130多条,经过多次建设性的拆毁,目前黎里古镇尚存弄堂115条,其中明弄25条,暗弄,即陪弄90条。黎里陪弄众多而又典型,解读它,可以了解江南古镇民居的结构,认知封建礼制在建筑上的体现。
陪弄,黎里古代建筑一种组织手段。
黎里的暗弄是建筑群落中的行道路线,相当于覆盖了顶的道路,遮阳、挡风、避雨,习称陪弄。陪弄造型狭长,线形建筑,多数在五六十米,超过百米有11条。黎里古镇建筑,都是一进一进的群体组合,一幢建筑加一个天井为一进。每个建筑群都有一个中轴线,串联若干进组成一路。黎里的上岸,少则五六进,多则八九进,这么多的进数,就靠陪弄串连,每进设置一个边门,整座建筑由此组合成一个整体。
陪弄,是先民成功的生活实践。大宅庭院深深,门槛特高,进进出出,实在不便,有了陪弄,开设边门,平时进出不必打开一进进双扇大门。只有在贵客高朋光临,或者红白大事,主家才郑重地大开正门,隆重迎接。
乾隆以前,黎里古建筑群,第一进都是平房,第二进为轿厅,这两进都不设陪弄。第三进是正厅,取有“赐福堂”“树滋堂”等堂号,这是建筑群落的主体,陪弄从这里开始,串联北面四进。乾隆后期,商业繁荣,老街上的门厅一一翻建,一是增加进深,二是平屋翻成二层楼房,有的自家开店,有的租赁他人开店,楼下店铺,楼上存货或居住,陪弄开始通头,即延伸至街面。
有的建筑群落,有左右两路,甚至三路。路与路之间,设有陪弄,这种陪弄,习称“非”字形暗弄,即左右两边都设门户,从行走角度说,通过陪弄可以直达每一进;从建筑结构说,陪弄串联左右两个建筑群。重要的那一路称主路,也叫正路,一条中轴线贯穿全部建筑。正路以外的称边路,也称偏路。比如周寿恩堂东西两路,西为主路,东是边路。正路五开间,六进进深,门厅、轿厅、正厅(寿恩堂),第四五两进走马堂楼,习称正房,再后面下房,严格按照中轴线布置,规矩而又严整。边路第一进三楼三底加一个墙门间;第二进拾掇成一个小花园,取名“成园”,池沼、假山、旱船、卷室、半亭,遍植佳木名花;第三进开鉴草堂平厅;第四五两进,分别是红蕉馆和赋秋声处两幢楼房;最北面安排下房。边路,也有中轴线,也有厅堂,不过,这种厅堂一般是花厅,没有正厅的稳重与严肃,布置重在秀美和宽松。这叫正偏有别。
陪弄,黎里古建筑群的一种安全措施。
陪弄,总是步步高。第一进陪弄最低,第二进稍高,以后次第升高。这是实用的需要,也是一种口彩。江南水乡泄水非常重要,每当黄梅天或雷阵雨,阴沟排水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陪弄步步高,下面的阴沟也步步高,泄水就畅快。黎里老街的建筑群落,前后都有河道,陪弄步步升高到一定地段,后面一段陪弄可以渐次降低。以周赐福弄为例,此弄南北临河,第一到五进的陪弄70余米,由南向北步步增高,北面第六进是下房,20来米的陪弄,地基就此降低,阴沟可向后河泄水。假如以后门为起点,那么也是一个步步高。
陪弄,白天采光主要利用仅有的天窗和花墙洞,总是黑古龙冬的,就是白天也最好在灯龛内点上灯盏与蜡烛。古人相信“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因此黎里百姓,陪弄以暗为安,早已成为一种风俗。
大多数的陪弄总要拐上几个弯,而且是直角转弯。江南有句老古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不无夸张,但有一定科学道理。一条直通通的陪弄,前后门一开,阴风直啸,伤人是必然的。最要紧的是两头直通,在治安不宁的岁月,强盗冲破前门或后门,就可以直闯进来。陪弄拐个弯,转弯处设上石库门,大块的麻石制作门框,安上厚厚的“键门”,键门左右各设一个门栓洞,右边的洞整条门栓塞捅里面,用时拉出来横架在两洞之间。陪弄的前后门,一般有两条门栓,有的后面还要加一个“撑”。存心不良者,面对这一个个关卡,只能望而却步。抗日战争那年头,日本鬼子来到黎里,看见陪弄,黑古隆冬的深不可测,同北方的地道差不多,生怕设有陷阱,藏有埋伏,不敢贸然进入。
陪弄,体现封建礼制的教材。
黎里传统民居,总体来看,深宅大院,以高高的围墙统一环绕,形成一个封闭整体,强调私秘性。相对而言,前三进私秘性不强,厅堂最特殊,开敞明亮,最少私秘。厅堂是议事场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所议之事不少,为了公平、公正,需要一定的透明度,一切都摊到台面上来,公开商议。齐家之后治国,即治理某一地方,更应当拿到厅堂上来公开议事了。颇有趣味的是,黎里把厅堂屏门后面的空间叫做“退堂”“退堂背后”“后退堂”。不难想见,厅堂议事,正而八经的事情办理完毕,回内庭休息,就退堂了。官府要退堂,家庭、家族也退堂。饱含特定社会意识的词语,形象之极!
前三进是男子社交活动场所,正厅那是家族议事、接待宾客的重要场所,妇女一般不得参加,这叫男女有别。
对外人来说,登堂可以,入室不易。正厅后面的石库门,是一道重要关卡,外人,尤其是男人,非请莫入。这叫内外有别。
黎里周家的赐福堂总计六进,第四五两进构成走马堂楼,这里是女眷生活的区域,称为上房,也叫正房,第六进九楼九底,称下房,由奴仆下人居住。这叫尊卑有别。
陪弄也作避弄,隐含封建等级观念的名称。
暗弄一般落笔作陪弄,也有写成背弄、备弄。三种写法,都有辅助建筑的意思。最耐人寻味的是写成“避弄”。封建时代等级森严,主家大会宾客,或有红白喜事,走正门登堂入室的只能是主人一家和尊贵的客人,奴仆下人进入各进办事,只能穿陪弄走边门。一个“避”字,透露着主仆分道、尊卑有别的封建礼制的意识。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今天,江南水乡平均每家拥有一辆小轿车。现代黎里古镇,需要的不再是弄,而是宽畅的路。黎里的陪弄,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物,完整地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映现着水乡人民的建筑实践,折射出水乡人民成功的生活体验。
四、周宫傅祠,解读江南古镇祭祀文化的密码
黎里明确的祭祀记载始于南宋,九百年来,通过祠祭、家祭和墓祭,酝酿传承敬祖睦宗的精神力量。祭拜祖宗,有利于家庭和谐,家族团结,这是良俗。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基石稳固,社会才能稳定。随着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祭祖的繁文缛节日趋简化,神秘色彩日益淡化,只要不过于铺张,理当提倡。
黎里周宫傅祠有两种祠祭,一、乾隆派员代皇致祭,这个规格远高于一般祠祭;二、宗祠楼家族祭祀祖宗。
周宫傅祠前三进,是朝廷派员代皇御祭的场所,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竣工于乾隆六十年(1795)。周宫傅即周元理,乾隆时任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后追加青宫少傅衔,简称宫傅。
乾隆四十年,周元理年届古稀,上书“乞骸骨”,字面意义是请求皇帝将这把老骨头还给自己,实际是要求告老还乡,乾隆挽留了他。四十六年 (1781) 冬周元理再次告归,终获恩准,次年春南返,仅仅三个多月就去世了。乾隆得报,痛惜而又内疚,口授一则上谕,并拟就一篇谕祭文,着令江苏布政使官员赶赴黎里代皇致祭。
皇帝的上谕和谕祭文,周家视为圣品,在祠堂第一进门厅和第二进御碑厅之间建造六角形御碑亭,镌刻上谕和谕祭文上石。
周宫傅祠第四进宗祠楼,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道光元年(1821),周元理孙子周光纬续建后面三进家祠,习惯上仍名周宫傅祠。这时整个祠堂分为两大部分,前三进为周元理专祠,后三进为周氏家祠,门厅前照壁背面“周氏家祠”四字,是家祠落成时增刻的。宗祠楼原列有周氏黎里始迁祖周奇龄以下一百多个神位。新中国成立后,周宫傅祠堂收归国有,一切祭祀设施荡然无存。2014年,选择周家10位代表人物,画像加上生平简介,张挂在宗祠楼墙壁上,一起张挂的有周氏世系表、周氏百字命名歌等。
第五六两进是黎里全镇祭孔场所,这是周宫傅祠第三种祠祭。五六两进是一组走马堂楼,周家设立家学,培养子弟敬祖读书,兼收贫家子弟,成为吴江县颇有名声的义学。学堂奉有孔子像,受师生礼拜。封建社会县府所在地建有孔庙,黎里镇不是县府没有孔庙,晚清与民国,黎里读书人春秋两季来此举行祭孔仪式。江南不乏祭孔之所,家祠同时祭孔,十分罕见。
2014年,周宫傅祠整修恢复,列入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作为旅游景点开放,让后人了解皇帝赐祭、家族祭祖和全镇祭孔这三祭合一的风俗。
江南古镇祭祀祖宗主要有祠祭、家祭和墓祭三种形式。祠祭最为隆重,周宫傅祠前三进属于皇帝祭祀的专祠,苏州地区仅此一家;宗祠楼是家族性的祠祭,富家大户才能承受。新中国成立后,黎里祠祭基本不存。
祠祭,也叫族祭。黎里的祠祭最早始于南宋,主要有东圣堂和秦太尉庙,前者供奉南宋初年黎里镇奠基人赵磻老,此堂保存完好,上文已有介绍;后者祭祀宋护民太尉秦乾,早已不存。明代建过三所祠堂,第一处凌太常祠,在镇西望平桥北堍,祀奉明代太常寺少卿凌信,至今保留,专家学者呼吁整修恢复;第二处汝氏家祠,镇东迎祥桥北堍,仅存建筑,内部设施荡然无存;第三处,在陈家湾堂弄西侧,明代天启六年(1626)建造魏忠贤生祠,此祠仅存一年时间,魏氏垮台,生祠被黎里百姓一天之内全部拆光,至今留下“魏忠贤祠堂,一朝拆白”一句俗话。
清代,黎里祠堂增多。施氏祠堂,在福字圩(施家港),康熙四十二年(1703)建;李氏宗祠,在秀水县男字圩,乾隆四十二年(1777)建;蒯氏祠堂,在镇北后场圩,即醒庵旧址,嘉庆二十二年(1817)建;徐氏宗祠,在大洛圩,锡祚兜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黄氏家祠,在大洛圩,黎泾港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周宫傅祠。
祠祭需要大笔经费,一般都备办族田、族产,以族田、族产的收入支撑每年的祭祀费用。黎里退休教师李文龙有一张民国时期的祭祀备货清单,记载如下祭品:祭猪2口、塘鱼百斤、鸡鸭各20只、绍兴10坛、腊酒25瓶、金纸2捆、锡箔10斤、3斤大蜡烛4对、竹香5斤、盘香8两、大椒、花椒各4两、笋干、木耳各4斤,盐5斤、酱3斤、醋2瓶、香油3斤、稻草5担、炭20斤,还有时鲜蔬菜、葱蒜、水果、面食、糕团等等。
祠祭属于大礼,参与者必须衣着整洁。晚清到民国,得穿长袍大衫,有功名官爵的更是冠服顶戴一应齐全。祭日清晨,众人早早待在祠堂外,等候族长开门,按长幼尊卑入祠。祭礼由族长主持,自有严格规程,第一项,宣读祭仪规矩,禁止懈怠喧哗与随意走动;第二项,吟唱祭文,由口齿清晰的秀才担任,祭文是一篇程式化文字,开首不外乎昭告某年某月某日,罗列祭拜主要人员姓名,接着以尊称报出受享祖先名讳,祭文末尾全是四字句:“呜呼我祖,千秋万代,代代日新,历代宗亲,福荫保佑,德泽后人,房房均发,代出能人,四海之内,高座满朋,秉承祖德,纯旺传人。 尚飨。”唱毕祭文,按长幼行跪拜礼,进献酒食。祠祭礼毕,摆上宴席,大家饱醉而归。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收归国有,祠祭不再。
祠堂兼有收藏家族宝物的功能,特别收藏引以为傲的珍物。黎里西栅凌太常祠设有“宝纶阁”,用紫檀木宝盒珍藏皇帝的圣旨、诏书和诏命,香樟木官箱山内收藏太常寺少卿凌信多种墨宝、书籍、官服、玉版、笔墨纸砚、印章珍玩、书画折扇,以及凌信航海所用的数十个罗盘和安南国王赠送的犀角、象牙和沉香。
祠堂收有家谱或族谱。家谱与族谱每30年必须续修,平时将亡故者与新生儿登记下来,以备修谱。新中国成立后,祠祭绝迹,家谱族谱不再修订。新千年以来,黎里各姓不少后裔都在寻觅祖上家谱,准备续修。
黎里寻常百姓之家,一般实行家祭和墓祭。
家祭可分两类,一些殷实之家,堂屋左边单独设立享室,在享室举办家祭。平头百姓只能在自家厅堂或正房北面的正上方设置神龛,供奉祖先牌位。神龛,黎里叫作“家堂”。牌位是一个带有小型底座可以树立的长方形小木牌,上面写着祖先的名讳及同设家堂者的关系,如“显考毛讳以燧之神位”,“考”即父亲,设此神位者是毛以燧儿子。家堂内的神位按照规矩,包括高祖、曾祖、祖、考四世。家祭的日子,除元旦(农历大年初一)、清明、端午、中元、十月初一、冬至、除夕之外,还有娶妻、生子、嫁女,清代得中科举、民国时考上大学,做官离家赴任、生意人外出经商、建造新屋等,都得举办家祭向祖宗报告。家祭之日,家长早早起床盥洗,点燃香烛,献上时鲜或瓜果,召集家人齐聚香案前,依照长幼辈分次序站立,家长上香完毕,子弟奉上茶盏,由家长献茶,再率家人一跪三叩。
家堂,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迷信品,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已经全部砸烂。目前普通民居正屋中间,大多能看到当年安置家堂的窝子。比如毛家弄敦厚堂、中王家弄尚德堂等退堂正上方,明显保存着一个宽近2米,高约1米的空间,这就是家堂的位置。
值得一说的是新春家祭,农历元旦作为岁首,祭祖更是要务。新春祭祀,比其他节日的祭祀活动多一项悬挂“神祗(zhi)”的仪式,神祗就是祖先画像,悬挂后,奉上香茶、水果、糕点,点上香烛,全家依次叩拜。神祗画神悬挂时间,有三日五日的,也有一直挂到元宵节的。神祗像有单独一人,也有三代、五代合绘一图的,称为“代图”,有“三代图”、“五代图”的叫法。新年里,亲戚上门拜年,往往也会礼拜神祗,俗称“拜喜神”。
悬挂神祗画像,现在黎里已经不存,其他家祭仪式基本没变。清明、七月半(中元节)、冬至三节有专称叫“过节”,每节需要准备七个菜,安排酒杯碗筷,点烛焚香,主祭人口中念念有词,向祖宗祷告,家人按长幼轮流斟酒行礼,最后焚化纸钱。假如乔迁新居,主人必须举行接祖仪式,一般需到坟前报告新家地址,招呼祖宗前来受祭享胙。
新中国成立后的家祭,黎里多数人家保留着清明、七月半和冬至三节。
墓祭,俗称上坟。明清时期,清明、中元和冬至三节先行家祭,然后墓祭。清末与民国,只在清明上坟,中元与冬至只举行家祭。清明上坟,有清明前十日与后十日之说。现在黎里一般人家上坟都在清明前10天,只有“新清明”才安排正清明这天,新清明,即亲人亡故后第一个清明日。凡是新清明,必定全家集中上坟,除菜肴、水果、糕点、酒水、蜡烛、金纸、锡箔等常用祭品外,还要燃爆竹放鞭炮。
旧日上坟,富家大户视为族中大事,所有男子必须参加,因故不能前往者,必须事前同族长、房长请假。上坟十分讲究次序,首先集中祭扫始祖坟墓,然后各房祭扫本房祖宗。祭拜后还要除草添土,最后把彩笺剪成长缕纸钱,挂在墓上,俗称“挂钱”,“挂墓”。祭毕,家人围坐一起“席地饮胙”,吃祭品饮福酒。
上世纪80年代,黎里的坟墓聚葬到西陵公墓。清明上坟,香烛与纸钱,荤素食品与水果糕点依然备办。祭毕离墓,各人都要吃一点祭品,这是席地饮胙习俗的遗留。多数家族难得相聚,扫墓结束好多人家一起聚餐话旧。祭拜顺序也有所不同,不必聚族同行,只要年齿最长者首先上坟,其他兄弟姐妹则不再拘泥顺序。
五、禊湖秋禊,解读江南古镇修禊仪式的密码
解读黎里禊湖,让我们了解古代修禊仪式。黎里禊湖,得名源于修禊,湖边景物几乎都同修禊相关。
修禊分春禊与秋禊两种。据明代《正字通》介绍:“浴乎沂,王羲之兰亭修禊事,此春禊也;刘祯《鲁都赋》,素秋二七,天汉指隅,人胥祓禳,国子水嬉,用七月十四日,此秋禊也。”王羲之等43位文人墨客东晋永和九年(353)在绍兴组织的兰亭集,明确是三月初三,属春禊。黎里修禊节则在秋季。季节有异,祈求则一。清徐达源嘉庆十年(1805)《黎里志》录徐士泰《秋禊桥看月》“修禊传春日,吾乡偏在秋”;又录冯寿朋(1711—1759)《黎川棹歌》有“八月游人胜上巳,禊湖秋禊外乡无”之句, 明确黎里修禊仪式秋季举行,与他乡迥异。《正字通》说秋禊节是七月十四,黎里自明代开始在八月初八,且同八月半城隍庙会、中秋显宝衔接起来。原来八月初八是唐太宗王子李明的生日,禊湖中的城隍庙供奉的正是李明。
黎里的修禊,据民间口传历史,可以上溯西晋,元明时期,秋禊出现文字记载。明代成化,黎里首次确定黎川八景,内有“禊湖夜月”一景;明朝后期,第二次确定黎川八景,有“禊湖流觞”;清初第三次黎川八景,“禊湖夜月”改为“禊湖秋月”。那座连通禊湖小岛与伏虎洞的小桥,名“秋禊桥”。
黎里秋禊节,主要是沐浴节。由巫师组织,参加者沐浴正装,午后前往禊湖会合,多数步行,也有雇佣画舫的,带着丝竹,载有酒菜。巫师准备多种香草,当场作法,有的散于体弱多病者,让病者回家香汤沐浴,强身健体;有的赠予求子心切的少妇,同样香汤沐浴,以驱祟除邪,孕怀贵子。禊湖周边,尤其是小岛上,植被十分茂盛,其中野菊花和“荆树条”叶,人人都要采集。荆树条叶,用来洗头,黄色野菊,用以泡澡,除晦防病,增强体质。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黎里秋禊节,也是禊湖流觞节。明代黎里的文人雅士大多携酒前往,以玩“禊湖流觞”为乐,任由酒杯在水中曲折流转,停在谁面前就谁喝酒。有人将鸡蛋、月饼、红枣等小吃盛在小碟中随水漂流,嘻戏取食;也有带茶的,席地而坐,拿出茶具烹茶品茗。月亮升起,众人赏月拜月,丝竹音、唱曲声,一时齐发。
黎里秋禊节,又是情人节。郊外游玩,当然少不了青年男女,戏水,泼水,尽情嬉耍,更多的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随着时日推移,秋禊节巫术渐渐淡化,演变成文人墨客的娱乐活动。三五成群,随带坐椅,有品茗有对酒,兴致所至,吟诗作对,制谜射虎。
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妄图复辟洪宪帝制,南社主帅柳亚子带领一批社员,在秋禊与庙会时节,成立酒社。酒社成员雇佣画舫,在禊湖游弋,载着酒菜,带着笔墨,狂歌痛饮,醉醺醺之间,痛骂袁世凯。酒社自1915年开始,到1923年结束,参加者黎里有18人,吴江、嘉善、昆山、青浦、金山等地也有人前来参加,总数37人。酒社中人忧国忧民,抨击时政,一首首诗词,一篇篇文章,留当他年诗史看。由于有柳亚子这样的先知先觉者作领袖,黎里的秋禊,染上了浓重的参政议政色彩。
新中国成立,秋禊节中断半个多世纪,2011年华山玄素道人王景福道长前来禊湖道院任主持,次年举办“问道黎川,拜月秋禊”法会,恢复古镇秋禊活动。
解读禊湖,又带给我们对城隍庙和道教的认知。
先说城隍庙。
黎里城隍庙供奉的是唐太宗第14子李明(约634~682),他在苏州刺史任上,开仓赈灾,恩惠遍及下属各县。正直为民,殁后为神。元代,黎里百姓在禊湖中央绿洲上为李明建造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府、州、县都得确定一位地方保护神,称城隍神,所建之庙称城隍庙。据吴江地方志记载,明至清末,吴江各地共建11所城隍庙,因不是县治所在地,都作行宫处理。现在,吴江其他10所城隍庙全部不存,唯独黎里禊湖绿洲上的城隍庙,又名禊湖道院、禊湖昭灵观,保存下来。
再说道教。
中国道教,分全真教与正一教两大派别,全真教主要覆盖北中国,南方则为正一教主宰。宋咸淳元年(1265),黎里大陵桥北堍建造全真道院,此后元明清三朝都有重建。看来黎里道教有点特别,属全真教。全真派建立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娶妻,不茹荤,不饮酒,以“直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修练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练丹,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正一教道士,一般居家修行,可以娶妻,可以茹荤,可以饮酒,主要以符录斋醮、求福祛灾、降邪驱鬼、超度亡灵为宗教活动。城隍庙,民国年间逐渐为正一道士主持,多数道士,居住在黎里傅家浜,大多姓平,有家有室,有的还兼营他业,时称“平家道士傅家浜”。1950年,城隍庙改为吴江县粮库,道士不存,建筑毁坏的毁坏,改建的改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仅存城隍、元辰和财神三殿。1998年,黎里镇政府修复三大殿,重建城隍夫人殿,以禊湖道院名义重新开张。可是香火不旺,举步维艰。
六、中秋显宝,解读江南古镇收藏文化的密码
黎里在明清与民国有个十分特殊的风俗习惯,每年都要“中秋显宝”,即中秋前后把古董宝贝供奉出来让亲朋好友、四乡百姓观赏,同时伴随显艺。中秋显宝这个习俗,为黎里收藏古董宝贝种下了因子。
简要介绍一下中秋显宝。
显宝又称供宝,是中秋迎神赛会中的一个重要节目。黎里庙会始于元代,显宝也在元代发端,明代渐成气候,清代,特别是晚清与民国,显宝之风十分鼎盛,黎里最后一次显宝在1948年。明代与清代前期显宝在八月中秋前后3天,晚清与民国从八月十一日至十六日长达6天。显宝范围,以黎里古镇为中心,加上周边五华里内的寺庙。
显宝分公共场所与私家厅堂两类。
公共场所,主要是寺庙与社坛。晚清与民国年间公共场所显宝有城隍庙、东圣堂等40余处。据老前辈回忆,城隍庙供出一对二尺多长的硕大玉如意,晚清甲辰(1904)末科状元刘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传胪张启俊的及第四屏条,每幅长130.2厘米,宽31.2厘米,钤有篆体阳文“广佑王禊湖行宫之物”印章。黎里城隍庙又名禊湖道院,供奉唐王子广佑王李明,因此广佑王禊湖行宫即黎里城隍庙,及第四屏条现收藏在吴江博物馆。东圣堂明代设为社坛,收藏着多件宝物,每年显宝时节轮流展示,有一件《文徵明行书长卷》,宽32.9厘米,长476.2厘米,现存吴江博物馆。社坛属老百姓公共场所,每年中秋确定一个专题,让富家大姓汇聚展示宝物,因此显宝又称赛宝、斗宝。
私家显宝,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镇大小店铺380来家,一半以上参与显宝,一百多条弄堂,每条弄堂至少一户人家显宝,全镇私家显宝不少于300处。
黎里第一大姓周家,所显古籍书法绘画颇多,老前辈清楚记得的是下面几件宝物:乾隆御赐的13个“福”字;乾隆御笔《梅花图》,乾隆赐予的一支毛笔,黑漆管上嵌有“赐福苍生”四个金字。还有唐伯虎《双雀图》,董其昌临摹颜真卿的《赠裴将军》八屏条。《双雀图》收藏于吴江博物馆,八屏条周家后来刻石,现保存于黎里文保所。
第二大姓陈家所显之宝,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青铜镜。陈家几代人不断征集购置,从殷商至清代形成系列,也注重搜罗珍品名品。有一面成型于西汉的透光镜,外形与一般青铜镜没什么两样,不过光线照射镜面,对面墙上映现出镜背纹饰影像,令人啧啧称奇。
第三大姓李家,最主要收藏文房四宝。家藏砚台以历史脉络形成系列,最为有名的是北厍叶家埭才女叶小鸾的那方眉子砚。
八大姓中的蒯家和汝家,所显之宝主要是书法与丹青,有祖上传下来的,有自己搜罗的,更有自己和儿孙创作的。
八大姓中的徐家,乾隆朝有位翰林院待诏徐达源,早年致力藏书,颇多善本与珍本,中年后收罗家谱族谱,显宝时节,供于厅堂,与文人墨客交流共享,互通有无,嘉庆十年(1805)撰编家乡第一部志书《黎里志》,一生著作等身。晚清与民国,徐氏后裔多次将徐达源及夫人吴琼仙、儿子徐晋镕的著作,展示出来让人观赏。
徐达源在时,将自己同袁枚、阮元、刘墉等重量级文人墨客的诗词唱和及手札,镌刻成《紫藤花馆藏石》31方,后将碑石制成拓片,显宝时节用以赠送。《紫藤花馆藏石》现藏湖州南浔小莲庄。
八大姓中的蔡家和陆家,蔡家主要收藏钱币收藏棋子,陆家重点收藏紫砂茶壶。除了八大姓,黎里普通人家也都重视收藏。
显宝,固然充溢着富家大户炫耀身价的虚荣,不过历史地解读,这是优良风俗。在没有博物馆、纪念馆的时代,客观上起到了收藏、保护、宣传、交流文物的作用。显宝,调动黎里所有的殷实人家,世代承袭,搜罗宝物;也调动平民百姓,参与显宝,大大刺激黎里的各种收藏。为了显宝,富家大户不仅四出搜罗,而且自家创作,可以说,每家都努力成为一个小型博物馆。各家收藏种类繁多,不过各有侧重。
明清两代的藏家,藏品往往同自身拥有的专长及技艺相关。这里说说历史上几对夫妇的艺术收藏吧。明代著名女画家汝文淑,别说大幅丹青,就是一个小小的扇面,黎里人都珍爱之极。汝的夫君毛以燧能诗善书,《黎里志》有言“(夫人)画中有诗,(夫君)诗中有画”。1964年,汝文淑18幅扇面在北京现身,被后来升任中央文革小组头头王力收藏。这批扇面,明清两代各有五位知名人士题跋,民国时增加徐世昌题跋和鉴藏印,王力得手后让康生撰写过500余字的考证。1997年这批扇面在北京瀚海拍卖场以93.5万元成交,次年又有徐邦达题跋。2008年再次现身北京匡时国际艺术拍卖会,拍得459.2万元高价。清代,第一大姓周家的周光纬和王淑夫妇,收藏丰富,且自身创作积极,丈夫留下《红蕉馆诗钞》《红蕉馆藏真》,那藏真汇集历代书法精品;妻子王淑擅长操琴,作有琴谱,至今有《竹韵楼琴谱》及《竹韵楼诗钞》传世。第四大姓蒯家的蒯嘉珍和钱与龄夫妇,创作墨宝丹青无数,后人极为珍视。还有上文提到的徐达源和吴琼仙夫妇,诗词文章,绘画书法件件皆能。自古至今,这几对夫妇的片纸只字,黎里、吴江乃至全国各地收藏者,视之如同拱璧。
中秋显宝种下收藏因子,使得黎里收藏蔚然成风,其中藏书是收藏的大宗。
民国年间,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黎里旧居藏书44000多册,内中最具价值的是吴江地方志等大批乡邦文献,有些孤本善本,他还出资翻刻。1918年,柳亚子与同里薛凤昌组织“松陵文献保存会”,会集吴江12位藏书家,确定“文献流传,后生之责,维桑与梓”12字,每人取一字作代号。总共汇集藏书740种,柳亚子为“文”字号,占了650种,为众多藏书家之最。
黎里南社社员顾悼秋和黄娄生,位列12藏书家。顾喜好喝酒,收集了好些咏叹杜康的诗词、酒令和谜语,自己写了一本《服媚室酒话》,收藏不少酒器,其中一对青铜酒爵,最为珍贵,顾专门设计雕刻成缆船石,拿顾的话来说这是黎里南社社员反袁的印记。
黄娄生除了藏书,留心搜集南社成员的墨迹丹青和诗词文章。1919年中秋前夕,黄从北京赶回黎里集会,将13位社友50多首唱和之作,手录成册,作了篇后记,取名《闹红集》,带到北京。15年后,黄请柳亚子作了《为病蝶题闹红小集》一首七律,又请同乡画家徐北汀手绘《闹红秋禊图》,广征题咏,征得李根源等60余人诗词161首,琳琅满目,洋洋大观。1963年黄娄生逝世,好友项城张伯驹作了一篇“续记”,将全部吟唱及丹青装成巨册精心保藏。2012年初,禊湖昭灵观王道长到北京向张伯驹女儿张传彩女士打听《闹虹集》,张女士说等找出来,回赠黎里古镇,真是令人欣喜的消息。
黎里还有南社湘集成员蔡真,喜爱藏书,又是书法篆刻家,黎里镇好些人手里藏有他的书法和刻印。1929年,蔡汇集刻印出版《拊焦桐馆印集》上下二册。蔡的墨迹和印章,历来受人珍爱,近百年尚有相当的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收藏多数被破坏被焚毁。改革开放后,收藏逐渐恢复,走向热门。其中,藏书为各藏家的大宗。
张舫澜清河书屋藏书9000多册,内中最有份量的是地方志书乡邦文献。
陈良,由收藏砚台开始,逐渐走向乡邦文献,目前他收藏黎里人的家谱、族谱、著作多达300多件。
李展的守望庐藏书7000多册,收藏南社与现代书画家丹青墨宝超过400件。
查文荣的玉雨楼,收藏明清至近代古籍及书画、碑拓、手札300多件。
金晓东的二知堂,收藏书画一百多件。郑一冰藏舍,收藏古籍、古陶瓷、古钱币、明清瓷器、文房杂玩200多件。王振猛收藏青铜镜100多面,从秦汉至清代形成系列。唐茂生收藏瓷器几十件,邮票数千张。
中秋显宝至1949年中断。上世纪90年代,中秋显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本土文史研究者李展对此多方挖掘、考证并记录,2012年邀约几名乡邦文献搜罗整理者,试图将中秋显宝隆重推出。2013年中秋显宝列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展成为中秋显宝吴江区非遗传承人。2014年9月,与吴江区档案局联手,正式举办中秋显宝节。2014年起至2018年,黎里古镇每年至少推出一宝,现按顺序列举如下:
黎花砚舍砚史展览,藏家陈良收藏各种砚台300多方,上起远古,下至现代,不乏佳作,2014年中秋节前,选择50多方,以砚台发展历史为脉络,陈列展出;2015年,百岁老人朱漱新书法展,显出各体书法150余幅;2016年,桐封堂灵璧石展,桐封堂主杨景精选200来方灵璧石,中秋时节向社会显宝,事后免费向旅客开放;2017年守望庐主汇集全国各地赠与的守望古镇书画200多件,举办展览;2018年,双凤楼黎里老照片展,查文荣汇集十多位老黎里的古镇老照片500多张,集中展出。
下面介绍几位古镇著名收藏家及其显宝。
新黎里人杨景拥有灵璧石1700多方,目前正着手扩建桐封堂,拟将上千方灵璧石,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美国杜维明老板,到中国30多年一直搜集中国寻常百姓生活中的老物件,总共收藏十多万件。2017年杜维明了解到黎里的中秋显宝这一风俗,了解到黎里古镇开发进入关键性阶段,前来黎里古镇落户。他收藏的物件,不是红木、紫檀,名贵家具,都是百姓生活中的寻常用品,他与90后青年小伙子陈杰一起到黎里,成立博物馆,取名“六悦”。展厅面积18000多平方米,展出宝物40000多件。这些收藏,不是一时一地,全国各地都有,最早的来自秦汉,较多的是两宋和明清,最近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分成30来个展厅,每个展厅一项陈列,主要有:木雕、佛像、佛龛、匾额、礼盒、官箱、竹编辑器具、家堂、轿子、筷子筷筒、木匠工具、洗脸架、屏风插屏、小孩子立箱立桶、面具、戏曲人物画像、各式木窗、毛泽东主席石膏像、中药抽屉箱,以及各种石雕、砖雕,楹联、墓葬及石人石马等等。
黎里凌元若的藏品与众不同,可以说是苏州园林各种元素的收藏。2015年凌建造了建国以来黎里第一个私家园林,名“归园田居”,俗称“小南园”。小南园一心汲取苏州园林的艺术元素。园内环廊学习沧浪亭,一面巨大穿衣镜,移自网师园。西侧的廊桥,仿自拙政园小飞虹。不系舟仿拟怡园画舫斋,船舫北侧六角形明月亭,移用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每当三五之夜,天上月与水中月,相映成趣,水清月清风清,故池名“风月池”。明月清风草堂,仿退思园退思草堂,比例略微缩小。小巧玲珑的引胜桥,学习网师园引静桥建成,桥下一曲小流注入桥洞,源源不尽,桥小不见其涧窄,涧窄不显其桥小。园内诸景,有按比例节缩建成,也有一比一仿制。小南园富含苏州园林文化元素。从归园田居,到知鱼槛、坐看云起、清风明月、问泉等等拟名,内中暗用多个典故,多用点题之笔。所有的厅、阁、亭、槛、舫都有匾额,都有楹联,湖石、假山、石桥都有题名。园内牌匾楹联由香山帮牌匾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福康亲手打造,木工泥工由香山造园能工巧匠代表人顾红年和张素根倾力所为。匾额、对联与景观命名,有园主自拟,有友人所取,也有移用苏州园林,所有书法都出自园主凌元若之手。2018年夏,小南园免费开放,园主认为这使园林回归她的本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古语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小南园愿意吸纳众家智慧,务使园内般般俱全,处处有景。
2014年黎里古镇中秋显宝,同禊湖昭灵观“秋水论道”衔接,延长至整个秋季。2018年显宝呈现常态化趋势,一年四季都有显宝。开春写春联,送祝福,猜灯谜;三八节与五一节分别有女书画家与老年书画家的书画展;初夏开始举办梨花节,戏曲演出,演讲比赛,舞龙表演;秋季中秋显宝,秋水论道;冬季美食节,书画展览。镇西古戏台,除了夏季停演,一年三季都有演出。所有这一切,都属于百姓显宝,以梨花节和中秋显宝节,最盛大最隆重。
上面,介绍了黎里古镇六个方面的密码,解读之后获得众多历史信息。其实,隐含解读古镇的密码还有不少。周氏义庄,解读它,可以了解封建社会家族性的慈善义举,义庄每遇灾荒面向社会救济赈灾,相当于地方性的红十字会。周寿恩堂(南社通讯处)、赐福堂(柳亚子旧居),解读它,可以了解黎里历史上文人集会与社团,特别是成立于晚清活跃于民国的先进文化团体南社及地方性支社酒社。百年老店问心堂中药铺和万云台茶馆,前者可以了解中医中药及养生,后者可以了解“茶馆一壶茶,胜访千万家”的社会风情。还有,黎里保存下来的及近年恢复的砖雕与门额,2016年在全真道院原址恢复的古戏台等等,认真解读,能够获得古镇各个侧面的历史信息。有待于再作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