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德华
数千年来,中国社会结构一直以“士农工商”为正统,士者为统治阶级和知识阶层,掌控权力机构和意识形态领域;农为出产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之物质基础;工为利用各种奇技淫巧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期改善物质文明、提高生活水平;商为架桥,沟通交流,无商不活。后三者涉及物质领域,相互支撑,不可或缺。
在近代工业萌生并初步发展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千年手工行业,各类手工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使百姓安居,丰衣足食,“工匠精神”及其贡献盖出于此。
1929年,震泽镇震丰缫丝厂创办,工人近千,开了近代吴江工业之先河。上世纪30年代初,盛泽通了动力用电后,全镇丝织业迅即由手工织造的家庭作坊转为电力织造的工厂,至抗战前夕,盛泽丝织厂多至20余家,电力织机1145台。
其实在缫丝、丝织两业设厂之前,碾米和油脂等手工业已经部分采用机器成为碾米厂(通常附设在米行内)和油脂油料厂。
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虽有所松动,然仍主宰吴江民生的方方面面。
抗战前夕,江苏各县按经济发展水平评等,吴县(苏州)为一等县,常熟、吴江为二等县,太仓、昆山、嘉定为三等县。吴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与吴江的工业和尤其是手工业不无关系。
古来,管理手工行业及工匠,中央政权有工部,各省、府、州、县衙门均设置专职机构及官吏,如民国时期,吴江县政府内曾有工业科,手工行业受其管理。再说清代以降,各手工行业皆有行会组织,自治管理,后期手工大行业里还有工会组织。
解放以后,县、镇皆设置手工业管理机构,即镇手工业中心社、县工业手工业局、县手工业联合社等。之后对属地之手工行业门类进行整顿归并,淘汰一部分,合并一部分,分别成立手工合作小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
1956年,公私合营时期,手工业再次面临大洗牌,先是淘汰一些产能低、质量差、不适销、经营能力差的手工行业,归并一些相近的行业,如锻作与白铁作合并成铁业合作社,后再扩充为农具厂;泥、木、石作合并成建筑合作社,后又发展成建筑公司。各类木作、圆作、家具作合并成木器厂。
由于公私合营企业的劳保福利条件好,手工业者乃纷纷跳槽进入公私合营企业,如梭作和筘作的职工及设备被丝织厂家吸纳,成为机修辅助部门。
手工行业的衰势不可阻挡,乃社会发展之必然,至20世纪 60年代初,县、镇手工业管理部门管辖范围缩小,职能弱化,至60年代中期,县、镇两级手工业管理机构被裁撤。至此,承袭数千年的手工业完成了历史使命。
笔者生于上世纪30年代,青少年时代曾目睹过手工业的方方面面,信笔拈来,以餮读者。
近代各类手工作坊概览
■毡毯作
毡毯系用粗羊毛手工织成,再染成大红色,为婚庆、寿庆所用,俗称“红毡毯”,喜气纷呈,也有本色毡毯,可御寒。盛泽升明桥南堍曾有毡毯作。
■屠作
专事宰牛的作坊,由伊斯兰教人士操持,宰杀前由阿訇念经文。盛泽屠作有两处,一处在西新街,曾有杀牛场之旧地名;另一处在升明桥南堍。屠作乃农耕社会产物,各乡镇皆有。
■硝皮作
使用芒硝硝制皮革的作坊,盛泽设于升明桥南堍屠作之旁,就地加工。民国年间,平望、震泽亦有,解放后转行为皮革厂或皮鞋厂。
■铜锡作
往往前店后工场,生产紫铜、黄铜、白铜及锡制作的暖锅、一品锅、盆、桶、勺、钗、钵、壶、熨斗、鸡鸣窝、汤婆子、汤匙、帐钩、插销、锁、搭扣等日用器皿以及大锣、小锣、铃铛、钹、号等响器、香炉、蜡钎等宗教法器及其他配件。其中盛泽唐同兴铜锡作创始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为有据可查的最早铜锡作。民国年间,盛泽唐同兴铜锡作一家独大,在毛家弄口及撒珠弄口均由门店及工场。
县内各大市镇亦有铜锡作。有些小集镇则有铜匠担或铜匠摊。
旧时,串街走巷的铜匠担,售卖小器皿,兼事修理。其担前挂有铜片,走动时叮当作响。
■烟花爆竹作
民国时期,盛泽有作场,安徽人所开设,其所在地因而命名为爆射弄,解放初期出了爆燃事故故被关闭。七都、庙港等地也有类似的作坊,因有安全隐患,至上世纪90年代被取缔。
■纸作
前店后工场,制作纸制品如信封、信纸、便笺、账簿、大楷簿,小楷簿、描红簿以及西式练习簿、账簿等,此中以盛泽镇南大街张大昌纸作店为大,其制品除供应全县外,还销往浙江邻近乡镇。
纸作中还有一支称马张作,即在黄裱纸上印上木刻王母、寿星、天将等神像,在红纸上印上灶君用以求忏问卜祭祀,旧时黎里镇曾有数家。
■草纸作
草纸即大便手纸,亦可用于南北干货、核桃、瓜子、枣子、桂圆、荔枝的包装,常见用草纸将上述干货包成船形,上附一红底金字店招,再用艾草系好,成为一份伴手礼。
草纸系将进浸泡于石灰水池里降解的稻草纤维抄成,晒干后切边,成刀成捆出售。
草纸作还生产老草纸,幅面大、纤维粗,称为老草纸,多用于建筑,称之为纸筋。
盛泽镇的草纸作设在圆明寺以东的小桃园内,笔者幼时曾往观看。
■绳作
生产稻草绳和麻绳的作坊,最原始的工艺为手脚并用搓成。民国年间在空旷场地上使用简单器械由两人喂给对搓,生产各种粗细的草绳和麻绳,其中还可将草绳编结成草包;将麻绳编结为麻袋以装粮食杂货。抗战胜利后,盛泽镇一家制绳作坊改而摇制钢丝绳,解放后升格为钢丝绳厂。
民国时期,各镇流民习艺所亦多收留安排流浪人员搓草绳、制草鞋、草包以自救。
■伞作
制售竹骨油纸伞或竹骨油布伞,有些还兼做蓑衣、笠帽、钉鞋等农用雨具,较大市镇均有伞作。
■衡作
专作衡器,清代至民国衡制计量混乱,以致杆秤有20两、16两和13两等制式。衡作生产不同制式各种大小的杆秤,大着可衡重数百斤,系地货行、石灰行、柴爿行、茧行作用;小者仅衡几两几钱,做工精细,如戥子铜盘秤,象牙秤杆,多用于银楼秤金银首饰,中药铺秤人参鹿茸,烟土店秤鸦片亦用之。盛泽镇衡作特制丝行秤和绸行秤,红木秤杆银戥星,铜盘,灵敏度甚高。
衡作还兼产升、斗、斛等米业所用量具。
■弹花作
弹制卷筒棉花絮及棉花被胎,兼作旧被胎重弹翻新。春闲时带卖粽子,夏闲时带卖蚊虫香,从此业者皆系浙江金华兰谿人。弹花作遍及各镇。
■香烛作
香烛一家亲,皆是婚、育、寿、丧、祭祀、礼佛必备之物,尤其元宵灯会和七月半放水灯时,需求量甚巨。
香作与烛作有分有合,香作专制线香、盘香、寿香,夏季亦制蚊香。
烛作亦称蜡烛工场,其内架设融蜡锅、上色锅。各种规格,色彩的烛坯制成后用利刃刮削成型,分别制成一两、二两、半斤、一斤、五斤、十斤及以上各种规格,还可以定制婚庆用的龙凤花烛以及寿庆用的寿烛。婚烛和寿烛上还用金粉写上贺联。两者点燃后须“从一而终”,忌讳中途熄火。
近代,在火油输入以前,蜡烛是主要的照明用具,其照度及安全性优于油盏,以故蜡烛之销量甚大。
蜡烛外皮颜色各异,用于不同场合,红烛广泛用于烧香拜佛、过节家祭、上坟、送灶接灶、寿诞、婚礼等以示吉祥,喜气纷呈。白烛用于丧事;青烛亦用于丧事,但仅限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盛泽还特产黄蜡烛,盖因东庙大殿上有一客座金脸神像,头戴紫金冠,身着黄底金绣龙袍,手擎金箍,抡眉爆目,面呈怒容,当地百姓称之为“朱天菩萨”。相传,清初,盛泽镇百姓痛恨清兵杀戮,怀念朱由检(崇祯帝)乃造此像假托。据说,朱天菩萨所持之箍即是自缢煤山的吊索。以故旧历四月四日朱天菩萨生日那天全镇善男信女皆吃朱天素一天,还买了黄蜡烛前往祭拜。各村坊家宅亦点燃朱天蜡烛。
盛泽北大街长庆坊的凤云祥香烛店开设于清末,前店后工场,聘用绍兴籍师傅十余人,用乌桕及石蜡制作各种规格、各种颜色的蜡烛,批零兼售,行销江浙边界各乡镇。
■金银作
即通常所指的银楼、银匠店和银匠摊、专事手镯、脚镯、戒指、项链、发簪、耳环、锁片等金银饰物的修造买卖,大者前店后工场,门面气势不凡。旧时县内各大镇除松陵外均有银楼,其中盛泽规模最大有四家银楼七个门店,最早的一家史元盛银楼始设于清道光年间。震泽镇在清末有2家,抗战胜利后增至5家。民国年间平望镇、芦墟镇各有3家。
■石作
以石为材的作坊,修造石桥、驳岸、河桥,铺设石板街弄,制作石厍门框及石制柱础(俗称石鼓墩)、石狮、界碑、天井石板和井圈,制作石臼、石杵、石磨等生活用具。
盛泽西白漾东岸浅滩是石作的集中处,摊上布满石质碎片,其地因名石匠湾。
清末,盛泽修建白龙、登云、澄溪三座体量高大之石拱桥,系全县各大石作协力建成。
石作遍及全县各乡镇。
■篾作
民间称为竹器店,通常开设在竹行近处,制作并出售竹席、篾席、竹枕、竹榻等卧具,竹椅、竹凳等家具以及 笤帚、洗帚、笊篱、竹箸、竹匾、竹筛、竹篮、竹淘箩、竹蒸架、蒸笼、鸟笼、虾笼、簸箕、谷箩、扁担、竹篙等。
近代,庙港民家浜就地取材,百余乡民全家从事竹器编造成为竹器制造专业村坊。
■绣作
刺绣,古名针黹,为传统女红,无分贵贱。旧时各大镇均有绣作工场,发样发料或在作场内刺绣,或可带回家去,按期交货结算,无分贫贱之家或大家闺秀均乐此不疲,一是雅好习艺,一是增加收入。盛泽镇邵力子生母张氏虽是两任吴江县丞的夫人也常去绣坊领任务,藉以补贴家用。解放以后,盛泽的绣坊改组为街道刺绣合作小组,为苏州绣戏服,后并入缝纫生产合作社。
吴江各地的刺绣风格皆属苏绣,间有湘绣。
■丝线作
生产各种规格各种颜色的桑蚕丝线供刺绣及缝纫使用。县内丝线作多集中于盛泽、震泽、严墓三地,而以盛泽为最。民国初年盛泽丝线作多达四五十家,民国14年(1925)全镇丝线营业额高达三四十万元之巨。其中鲁湧记、陈大昌都是大牌丝线作。
盛泽丝线作大多前店后工场,先委托近郊农妇在空旷场地上打成本色生线再经加捻分档整理后染成各色熟丝,打光后分绞包装后批售,每三绞合一两(老秤),门售一绞起售。
此外,还有几家丝线作生产乐器(三弦、琵琶、京胡、二胡、月琴、古琴、筝等)弦线。
解放后,盛泽及严墓丝线销量剧减,至1956年两地丝线手工业全部停闭转行,仅震泽尚存一户。
■筘作
专事生产手工木织机及整经机配套使用的竹筘工场,盛泽镇里安桥北堍有筘店弄者为昔年竹筘工场旧址。南麻、坛丘亦有筘作,20世纪30年代后期电机制造业兴起后钢筘应运而生,钢筘作皆集中于撒珠弄内,皆杭州人操持。竹筘仅用于农村手工织机,后被弃用,竹筘业处于萎缩状态。
■梭作
盛泽制造梭子及其他配件的手工工场,其所在工场的弄堂因名梭子弄。
■䈅作
䈅子为手工丝织业用于绕丝供络纬、整经、织造时使用,即使电力织造兴起后也不可或缺,用量甚巨。䈅子用细竹杆或细竹板与木板芯子制成六柱形。盛泽近郊及南麻、坛丘农村均有专业作坊,如坛丘有一村因制䈅子的专业化程度高被称为“䈅子浜”。
■糕点作
专事生产米粉类干燥易贮的糕点如状元糕、云片糕、麻片糕、玉带糕、桔红糕、冰雪糕、炒米糕等。通常接受南货杂食店、糖设店的订货,也批发给摊贩和乡村小店。
糕点作各镇皆有,各具特色。
■锻作
又名铁匠店,置洪炉锻造熟铁制件,在农耕社会无分乡镇,遍地皆有,各地均遗有铁匠浜、铁店浜、铁局弄等老地名。
(清)曹邦增纂《屯村志·物产》记载:“铁匠多在浜南村,其所出之货有铁、锄头、稻叉、铁锋、滑锲皆农器也;有切刀、铲刀、火刀、火叉皆厨器也;有乌统、钢叉、线鎗、三眼鎗、盘铳皆武器也。”
锻作还为船只打造锚、链;为寺庙祠堂等建筑物打制挑簷翘角,为民用建筑墙体打制腰铁(俗称“蚂蟥攀”或“蚂蟥搭”),如今在盛泽、黎里、同里之高大民房墙上仍能见到。
锻作门店还有镰刀、犁、铧、耙等铁制农具和铲刀、菜刀、剪刀等日用铁制品出售。
清末,盛泽锻作为手工织机配备锻铁零件,其耐磨性及使用寿命优于木制件。民国初年,日式手拉织机传入盛泽,锻作还兼任修配保养任务,成为保全保养工之雏形,盛泽最早的铁工厂萌生于当时,成为吴江机械工业之先声。
■白铁作
民国年间,马口铁皮和镀锌铁皮相继进口,于是白铁作应运而生,经过裁剪敲打制造屋簷水船、落水管、遮阳板、广告牌等建筑构件以及盆、桶、壶、钗、勺、灯具、簸箕等日用器皿。
■木作
即木匠行业,囊括范围广,可细分为:
◆建筑木作
从事修造房屋的屋架、梁、枋、柱、檁条、天花板、地板、楼梯等,工程量大。
◆机木作
修造手工织机的走梭木、综框、梭箱、经轴,除木工技艺好外,还须懂得丝织技艺和织机构造。
◆圆木作
亦称打桶店,专产面盆、脚盆、浴盆、马桶等家用器物以及水桶、菱桶、粪桶等用具。
◆橹作
修造民船、渔船、航船的船橹,通常开设在市梢村尾的河道浅滩旁。
◆车木作
备有脚踏木车床,生产车轮、滑轮、擀面杖及纺织机配件等。
◆寿器作
专售棺材及灵位(牌位)并可为活人量身预做寿材。
■漆作
为新建房屋上漆,也为婚房及白坯家具妆奁箱笼上漆。
若遇丧事,应丧家之请至灵堂为棺材上最后一道漆并用夏布刷漆封棺。
有些漆作与家具木作合伙成嫁漆作,专供成套现成婚房床榻橱柜桌椅箱笼,材质从红木、黄榉到普通木材,还可将老一辈留下的傢具翻新补齐,亦可根据婚房大小单独设计,成套定制。此类嫁漆作盛泽镇甚多,鳞次栉比于登春桥至善家桥之间的市河南岸。
漆匠中最精致的技艺为泥金彩,专用于盆、桶、盒、盘、箱笼等物件,金碧辉煌。
■雕作
专为家具和房屋木构件雕刻,前者多为浮雕;后者之梁枋为浮雕,而门窗和挂落有浮雕也有透雕。图案繁简不一,有草木花卉,亦有神话演义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这些雕作大师的杰作在同里、震泽、黎里等古镇,所见颇多。
■泥作
为泥水匠的松散经营单位,专事修房、刷墙、捉漏、砌灶头、通烟囱,组织松散,规模不大,其为首者称为把作师傅,由其分派任务并行监工之职,客户有请可到特定茶馆特定茶桌去找,由其派工。
■泥木作
为晚清至民国年代营造厂之雏形,网罗了泥、木、竹、石、铁诸工种的工匠统办,合作从事造屋,县内各大镇的民国建筑大多出自这些重组扩大的泥木作。盛泽郭小五泥木作接到业务时可临时招募各类人手,已成为营造厂之雏形。
历代,县内泥木作,木作皆奉鲁班为行业祖师,每届鲁班生辰各镇泥木匠人皆设祭。
比之作,坊相对规模要大一些,县内曾有碓、砻、糖、油、糟、酱及练、染、轴九大坊。
■碓坊
以杵(石)臼舂米的手工作坊。
■砻坊
使用木砻,借助风力,使稻谷脱粒的手工作坊。
碓坊和砻坊在明清两代曾普及于各村坊,由于生产效率低,米质差,民国初年机器碾米业兴起后迅即被淘汰。
■糖坊
系用大麦芽制作饴糖的作坊。饴糖在机制白糖进口以前为唯一的甜味剂,用于制作糖果、糕点及烹饪。旧时,糖设店的粽子糖和糖塌饼、五香烂白糖等皆用饴糖制成。
糖坊遍及各镇及各大村坊,盛泽一地就有四、五家之多,其中一处弄堂因名糖坊弄。
■油坊
油菜为吴江唯一的油料作物,盛产于运河之东,每届小满,油菜籽成熟,含油饱满,收获晒场之后等待开榨。顾录《清嘉录》言“小满动三车,谓之丝车、油车、田车也。”以故榨油的作坊也简称为“油车”。
清顺治年间(1644-1661),莘塔凌姓人家开办榨油坊,道光十年(1830),黎里源兴油坊开设。同治年间,北厍柳昌霖在元鹤荡畔开设油车坊,收购菜籽榨油,获利颇丰,后又在莘塔、芦墟增开两家。光绪十三年(1887),同里开办马兆源油坊,后来发展成为近代吴江最大的油脂工厂。民国初年,平望开办了万丰油坊。
松陵镇西塘河北段有名油车桥者,因曾有油车(坊)而得名,解放前为油车村,今名油车路。
每届菜籽油登场为榨油旺季,以牛为动力转动石磨将油菜籽碾碎,再蒸熟后以石槌捶击出油。残渣压成菜籽饼用作肥料或饲料。
■糟坊
即专事酿造粮食酒的作坊,因其副产品酒糟而得名,吴江各处遍地开花,而以严墓、盛泽、震泽、同里、平望为多,经营者大多是浙江绍兴人,以故店招上常写“绍兴黄酒”、“绍兴花雕”等,以广招徕。有些糟坊前店后坊,在街面上开门店供堂吃,亦可零沽。糟坊还有红乳腐、白乳腐、糟方乳腐等出售。
■酱坊
亦称酱园,以蚕豆或黄豆晒制成食用酱、甜面酱、辣酱和赤酱油,副产品则有酱萝卜、酱黄瓜、酱茄子、什锦菜等。酱坊大多前店后坊,坊园宽敞,如盛泽汪恒瑞酱园之后作场可放置七石酱缸数百只。酱坊乃民食之所系,县内各乡镇遍地开花,各有特色。开设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平望顺达酱园,以辣油辣酱驰名于世。
■练坊
明清以来,盛泽及其相邻村坊手工织成的匹均系生绸,须经练煮使之成为熟绸以改善服用性能并增加白度光泽,练坊专事此业。
早年练绸以草木灰、桑柴灰及猪胰等为原料,称之为灰练坊。
1939年1月,盛泽试办首家精练坊成功投产,该坊摈弃灰练猪胰法,改用泡花碱、纯碱、保险粉等化学原料并局部采用机械设备。精练使丝绸质量大为提高。至40年代初又增加了3家精练坊。
■染坊
吴江染坊分为丝线染坊、衣着染坊和绸绫染坊三类。丝线染坊专染各色丝线,规模甚小。衣着染坊分布广,但规模亦小,各地镇乡的地名中曾有染店浜、染坊湾、染坊弄的记载,通常仅染成衣和零料,有些则洗染合一,称之为洗染作。如震泽镇曾有吴裕大、吴元大两家衣着染坊,专染当地出产之绵绸及绵绸成衣。
盛泽染坊属于绸绫染坊,只染整匹整批,不染零料,自清中叶至1944年登记在册的染坊不下数十家,为仅次于丝织业的大行业。
盛泽染坊业常有“五色三坊”之繁盛,五色者泛指色谱齐全,三坊者系指各染坊间的业务分工,即洋红坊(专染红、黄等暖色)、湖白坊(专染湖蓝、绿等冷色)及元浅坊(专染黑色及深灰色)。
染坊沿河设置,以利用水排水,烧煮染毕,拧绞晾晒于空旷场地,全部人工劳动。
■轴坊
又名踹坊,为专司轴绸和踹绸的作坊,以消除绸面经过练染后遗留的褶皱,使之平整挺括。轴绸和踹绸两个工艺过程全赖人力,后者将绸轴置于凹形承石上,上压踹石(俗称石元宝),由壮汉站立在踹石之两尖端反复晃动碾压摩擦使绸面砑光发亮。
盛泽的练、染、轴三坊的从业人员之多是仅次于丝织业的第二大行业,各坊间分别有各自的行会组织。历来,此三业为绍兴籍人士垄断,其传承方式为师徒相传,配方密授,不招收外籍徒弟,此界限一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期间各坊合并改组时才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