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星火
北厍中心小学珍藏着一幅国宝级的文物,那就是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为葫芦兜小学题写校名的墨宝。
一
葫芦兜小学又称黎星小学,是原北厍镇(现属黎里镇)中心小学下属的一所村小,位于葫芦兜自然村,属黎星行政村,葫芦兜是黎星村村部所在地,葫芦兜和黎星是人们常常混用或通用的名称。
葫芦兜之名来自村里的小河,中有一小漾,两头浑圆,中间细细的,似一葫芦形状,因此便有了风景秀丽的葫芦兜小村落。
葫芦兜紧靠318国道,国道南即是烟波浩渺的分湖,东过莲荡与午梦堂故里叶家埭相接,是一个与叶家埭相似的文化古村,不同的是,叶家埭在大建设中消失于无形,而葫芦兜依然生机勃勃,在一派现代化的景象中保存着古朴之气,村中的古建筑、古河桥及古码头等依然保存完好。
北厍叶、徐、柳、张四大望姓中的张姓,就出自葫芦兜,据说他们的祖上可追溯到三国的张昭,可以考证的是从明末起世居葫芦兜,至第七世张与龄和他的四个兄弟被称为“前葫芦兜五子”,在诗、书、画、印、琴等方面能融会贯通,取得不小的成就。到了张农时,与他的四个堂兄弟称为“后葫芦兜五子”,在教育与文化事业上都有不小成就。张农思想追求进步,是南社社员,著有诗集《葫芦吟草》,集中有很多描绘分湖及葫芦兜景色的作品,如《泛舟》:“葫芦兜里景清幽,水面风来暑尽收。一叶扁舟随意泛,绿阴深处好勾留”。
张农的长女即女革命家张应春烈士,她的衣冠冢就在村东的莲荡滩西,原称张应春烈士墓,现已升格为吴江烈士陵园,葫芦兜村中,还保存和保护着张应春故居,三开间的平房。
二
吕叔湘(1904.12. 24—1998.04.09),江苏省丹阳市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代表作《现代汉语词典》。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解放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吕叔湘先生的研究重点是汉语语法。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 (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吕叔湘先生参与撰述并审定了《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直接参加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制定工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最具社会影响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的前期主编和我国第一部语法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主编。
这些著作引例弘富,分析精当,在汉语语法体系建设以及理论和方法上都具有开创意义,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最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近代汉语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的专题论文到80年代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吕叔湘先生重视语文教学,积极普及语文知识。1951年与朱德熙合作撰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连载以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吕叔湘先生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他所提出的有关语文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1954年,吕叔湘先生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作为五届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和中央文献研究室顾问,吕先生还对法律以及党内文献的文字内容提出若干重要建议。
吕叔湘先生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吕叔湘先生一生的论著,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单篇短文,都是他所倡导的既务实又创新精神的良好体现。吕叔湘先生历来重视语言实际的研究,总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出发,努力探索汉语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注重对中国语言学传统的继承,而且积极借鉴和研究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重视语言的古今比较和中外对比,在更广阔的视野里不断揭示汉语的规律。
三
一所村小,如何能请得动吕叔湘这样的大家来为它题写校名?
二者之间的渊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葫芦兜小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学校,它的前身是由张应春的父亲张农创办的私塾,进入民国后的1912年,更名为葫芦兜私立初级小学,是乡村里较早的新式学校,张应春就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启蒙教育。
1930年左右,吕叔湘大学毕业后曾在苏州中学任教,与张应春的叔父张贡粟(1899—1952,字纯祖,当时担任苏州中学师范科主任、教导主任),是同事,又是好友,颇多往来,在《吕叔湘全集〈书信卷〉》中有多封致张贡粟的信。张贡粟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担任过私立育英中学(震泽中学前身)的校长,是钱伟长在苏州中学读书时的任课教师,在苏州中学校史中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回忆怀念他的文章。
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契机。
改革开放以后,北厍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增长,赢得吴江第八镇和外向之花的美誉。葫芦兜所在的黎星村,更是村级经济的领头羊,多家村办企业红红火火,是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典范之一。
改革开放前后的乡村教育,是每个行政村都有小学,葫芦兜小学是一所完全小学,附近其它几个村小的学生,到高年级时都要到葫芦兜小学就读,为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需要,村里决定对黎星小学进行改建扩建,工程进展得很顺利,到1989年底基本完工。
请谁为新落成的学校题写校名,村委会经过讨论,认为题字的人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界的名人,二是与葫芦兜或黎星有渊源。
最恰当的人选,当然非吕叔湘先生莫属了。
问题是人家肯不肯写,总要试一试。
由张氏的族人后裔带着全村人的期待前往北京,说明来意之后,当时已85岁高龄的吕叔湘先生一口答应,说他一生中从来没有为任何单位题过字,但葫芦兜小学他愿意题,并当场拿起笔来写,以便来人能够及时拿走,写完第一幅,吕叔湘先生看了看,觉得不满意,说年龄大了,身体不是很好,写字有点吃力,可能写得不好了,接着又写了两幅,还是有点不满意,说写不动了,再写只会越写越糟,把三幅都拿走,自己挑满意的用,也可以拆开再拼接着用,实在不行,也可以不用。
这就是为什么落款没有时间的原因。
那一天的时间是1990年2月23日,正月廿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