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内容 > > 鹤湖里顾氏杏花医馆
鹤湖里顾氏杏花医馆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20/1/16 9:43:02 | 点击:31782]
 

/顾珺

中医中药是集藏象、运气、养生、哲理、天文、地理、气象于一身,它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沃土上孕育的瑰宝。中医药以《内经》为理论基础,以《周易》为哲学渊薮,保障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名医辈出。现处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西塘古镇,就有一门已历七代的儒医世家——鹤湖里顾氏杏花医馆。

■鹤湖里顾氏

西街上的杏花医馆主人顾似兰(1847—1902)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其父施松也是一代名医,祖上原本世居会稽,明朝万历年间,有先辈来到嘉善,发现浙北民风儒雅敦厚,土地肥沃,水美草丰,尤其看到风景秀丽的西塘鹤湖,越发喜欢上这里的自然风光,于是在此定居下来。后人称之鹤湖里顾氏始迁祖。

听老人讲,顾氏祖坟位于波光潋滟的鹤湖畔,一直有人看管,村中(鹤湖里)祠堂里,挂祖宗画像,供奉祖先牌位和族谱。每到清明、中元等祭祀时节,顾氏子孙都会到鹤湖里祭拜。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所谓的封建传统逐渐淡化,家乘被人为毁掉,沈道浜的连福老人成了最后一个守坟人。

鹤湖是个古名,百度西塘地图,已找不到它的标记。问了西塘通,确有鹤湖,湖边有古村鹤湖里,据说就在沈道浜北面,可惜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八世祖归隐

几百年来,物换星移,鹤湖里顾氏在嘉善西塘安居乐业,耕读传家。到了乾隆年间,从小有很高志向的八世祖明辉公,勤学苦读四书五经,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十年寒窗后,如他所愿踏入仕途,政绩斐然,升任两湖一带的从四品知府,晚年八世祖厌倦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辞官归隐故里。明辉公潜心研习道门医术,以儒通医,济世救人,被尊为鹤湖里顾氏医学传家的一世医。

据顾氏后人说,曾见过八世祖的云雁补服及其诰命夫人服饰,因保存完好,服色依旧鲜亮,相当注目的是官服上刺绣的云雁振翅欲飞,活灵活现。他们还记得,在儿时把玩过祖先用过的帽上玉珠。这些货真价实的“四旧”终究难逃厄运,在那个非常年代,一群人气势汹汹地闯进屋里,翻箱倒柜,最后从阁楼上搜出官服,扔至大街,当众销毁。回忆起这幕镜头,顾氏后人至今难忘。

■儒医顾兰圃

八世祖之子,善诗词、明医理,有医案,已佚;其孙施松,字兰圃(似兰之父),自幼入私塾熟读经书,在家学浸淫下,对中医越发痴迷,时常废寝忘食研读《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等中医药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施松终成当地名医,福泽桑梓,为顾氏三世医。

施松(兰圃)在自己居所遍植兰花,平素里喜画兰爱作诗,他常怀悲悯之心,贫者弗索药资而深得乡民爱戴,因此周边患者纷纷前来求医问诊,每日往来就医船只常壅堵于自家门前的小河浜。施松毕生弘扬“大医精神”,延续着“春暖杏林”的故事。

施松是远近闻名的“兰痴”,为自己的居所题写“九畹春”,其意取自屈原之《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寓意书香门第、读书人家应有兰花那样高洁的品质。施松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为伯兰、似兰。

■吴中多名医

西塘镇,隶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位于江浙沪三地交界处,是典型的江南水镇。这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温暖湿润、商业繁荣,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因西塘与吴地接壤,地缘相近,人之相亲,在“同俗并土、同气共俗”的氛围中,和其它江南水乡一样,自春秋战国以来积淀了丰富的吴文化底蕴,也给吴中医学的发展增添了无穷活力。

众所周知,吴中地处东南卑湿之处,是瘟疫、温病的爆发地区,因为温病的病因、发病、传变过程和治疗原则不同于伤寒,故运用治伤寒的方法来治疗瘟疫、温病疗效不佳,于是苏州成了温病学派的发源地,清初叶天士《温热论》的问世,更确立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温病学派的学术地位,从而形成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昌于吴医”的三大特点,这是吴医的精华所在,也是“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由来。

苏州名医实际上分三类,其一是世医,即所谓的代代相传;其二为儒医,他可能首先是一个学者、一个文人,然后再去从事医学;还有一类就是御医了,御医么医术特别高明,经常会被皇帝召去看病。

苏州儒医的源头可上溯到宋代的范仲淹,他在苏州创办府学,同时为家乡读书人留下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人生训诫。从此儒生习医成为了一种风尚。顾氏一世医就是效仿吴门前贤亦儒亦医。

■青浦有名医

道光年间,青浦有名医陈心莲(名兼伯,字心莲,生卒不详),师从姑苏名医陆又亭(诵芬弟子)。其祖父饱读诗书,分湖白荡湾村人,后举家迁至青浦定居。

江南水乡,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在分湖与淀山湖之间是元荡,即晋人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茭白、莼菜、鲈鱼而辞官归去的地方。

就在元荡南,洋沙坑荡东,又有一湖叫“元白荡”,一汪清澈湖水,四周荡岸湾湾,垂柳蒹葭,农田青翠,水鸟群飞。元白荡北岸,翠竹垂柳中,曾经掩映一个自然村落“白荡湾”。那村为颍川陈氏后裔在分湖的世居地。认真翻检《分湖诗钞》、《分湖志》等史籍及陈氏家谱,得知几百年来,陈氏子孙人口繁盛、家业蒸蒸日上,有许多贤人从桃花源般的水乡村落——白荡湾出发,走向各地,开枝散叶。心莲的祖父便是其中一位。

白荡湾陈氏后人陈鑛诗云:北道应牵游客梦,东风偏上苦吟身。归舟莫笑轻如叶,千卷丛书已不贫。

好一句“千卷丛书已不贫”,分湖陈氏遵循祖训崇德尚学,代代相传。心莲从小聪颖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他秉承家风,博通经史,年少已是胸藏万卷。心莲一生颇为传奇,曾遇高人结奇缘,深谙五行八卦奇门遁甲之术。

心莲早年在青浦悬壶济世,有医名于里,后受分湖同族贤达之邀重返故里,在黎里设案接诊,他精通医理,切脉定方,无不应手而愈,就诊者常盈门,延请者无虚日。陈氏医名享誉江浙沪,时有远方学者登门拜访,交流医术,他总是循循善诱,取长补短。

■似兰学生意

晚清的西塘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有诗云:“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乌识伪钱。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这是西塘市井繁荣的真实写照。

当时西塘的商人事业有成后,仍旧不忘汲取知识,制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若能被人称之“儒商”,则是相当荣耀。在江南商业经济繁荣的影响下,西塘一般殷实人家的民众心理由重名逐渐向重实过渡,于是有许多原本是读书人,后来弃儒从商了,这样更加造就了西塘的繁华。

中医世家,一般由长子承袭祖业。大公子伯兰顺理成章在父亲施松的亲授下学医。而上过私塾,略懂仲景之学的二公子似兰只能另谋出路,来到芦墟的一家老字号南北货行学做生意。顾家与当时镇上的书香门第一样,已经不再拘泥“学而优则仕”。就这样,似兰在商行进步很快,不久练得一手好算盘,加之他办事沉稳,生性仁厚,信谊接物,书法又是龙飞凤舞,故深得货行老板器重,有时老板外出办事,会放心地将店铺托付似兰打理。

■兄弟俩拜师

再说弱冠之年的大公子伯兰继承祖业在西塘悬壶问诊。在接触病人过程中,伯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使自己更能拓宽眼界,医技更加至精至纯,以造福乡里。

伯兰自少无比崇敬那些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吴门医派名医。清初的苏州名医叶天士就是伯兰所敬慕的一位,叶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于是伯兰有了外出求学深造的想法,经过充分准备,大公子伯兰辞别家乡深入吴地,访名师、求秘笈,最后拜吴江黎里名医陈心莲为师。

翌年,某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二公子似兰利用休假去黎里陈氏医馆探望正在深造的兄长伯兰。

那天正巧被心莲先生碰到,懂相术的先生看到二公子眉清目秀、天赋异禀,甚是欢喜,亲切地与之拉了家常,问长问短的,在听说得意门生伯兰的胞弟似兰还在南货店当学徒时,甚是惋惜,忙拉着似兰的手说:和你大哥一样跟我学医吧,像你这么聪慧的孩子不多见。

似兰迟疑地答道:“此事不妥,须家中长辈同意。” 当时似兰的父亲已病故。

心莲先生忙说:“不要担心,我立马修书一封给你家长辈”。

似兰回西塘,将此事的前因后果说与长辈,学医未果。陈师与似兰特别有缘,决意要收他为徒,便亲临顾家动员,还收似兰为义子。母亲胡氏破例让幼子似兰学医,并再三嘱咐似兰一定要努力学习,绝不能辜负陈师的拳拳爱意。

从此兄弟俩满心欢喜,一起追随吴门医派名医陈心莲潜心学习。如此寒来暑往数载,他俩的医技突飞猛进。

■杏花馆主人

二公子似兰更是抓紧时间,比常人加倍努力研读俞扁之术,他在学医路上砥砺奋进、悉心研读,尽得陈老夫子真传。学成归来,在西塘镇上的下西街另设医舍,取名“杏花馆”,自号杏花馆主人。

馆主似兰和父亲兰圃一样,能诗善画,自行设计的顾氏木刻花笺处方相当别致,构思巧妙,一株幽兰与一朵赤芝跃然纸上,对应自己的亲笔题词:“饮且食兮寿尔康,九畹春从腕底生”。似兰果然没有辜负心莲先生的殷切期望,后来医名大噪,成了陈师众徒中的佼佼者。

似兰原妻病故,续娶分湖富商陈舜卿长女玉梅(1871—1927)。陈家为芦墟望族,玉梅先祖陈汝懋是苏州名医,例入葛惠男、欧阳八四主编的《吴门医派医家考录》,曾捐资建造吴江芦墟登云桥。陈家四脚牌楼的精彩故事更是在分湖一带广为流传。

似兰一生交游颇广,同乡好友鸳湖散人朱偁(清代画家,1826—1899)曾作兰梅图庆贺似兰新婚,寓意夫妻(似兰与玉梅)琴瑟和谐,鸾凤和鸣;乡贤徐东海是似兰的画友,新春佳节两人时常互赠画作切磋,杏花馆后人至今藏有三幅徐画十六开的山水素描,画风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有山中修道的密友,深知似兰伏天忙于切脉问诊,酷暑汗流浃背而无暇歇息,于是特赠一件道家秘传避暑神器“竹衣”……

■良医顾云路

每天来杏花馆候诊的病人无数,馆主似兰超常负荷,身体严重透支,又在一次接触重症伤寒患者中,不幸感染而逝。于是弱冠之年的长子顾伯龙(名云路,字伯龙,1880—1957)挑起杏花馆重担,独自接诊,他朝夕披览,博通医学,精于切脉,洞见病源。伯龙曾在县试中名列前茅,是妥妥一枚清末秀才。

“不见良医顾云路,字如飞羽复如符,绝胜姚迮称名手,为访田家小艇租”。这是现代嘉善籍文化名人江蔚云(1914—2000)诗作。

可见民国时期的顾伯龙在嘉善医名之盛。当时杏花馆门前车水马龙,屋后舟楫相接。至今,有风烛残年的耄耋长者说起顾伯龙,还能有些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竟有一些翁妪叨念着要去西街上杏花馆,寻顾伯龙看病,可惜名医早已驾鹤西去。总之坊间流传着许多杏花馆轶事。听西塘人讲,平湖博物馆展览过一件竹衣,名医顾伯龙穿过。此衣由一种可能生长在闽浙一带的名贵细竹(内经只有0.5毫米)用丝线串连,每串一小竹节打一个结,像织渔网那样编制,这样即使部分有个破洞也不会散了整件衣服,热天穿在夏布衫里,外衣不粘汗水,舒爽凉快,估计现已找不到这种细竹,也无良工巧匠能做这等精细活。似兰父子均有竹衫消暑,在杏林界实属罕见。

良医顾伯龙行医五十多年,活人无数,获病家谢恩匾十余块,其中有嘉善状元陆景韩题“藏辩芝兰”,一目了然说明杏花馆掌门顾伯龙的高超医术,还有写着“洞明症结”、“芦扁重生”、“妙手仁心”等等字样的匾额,都是对他的至高美誉。可惜那些匾额已毁。

伯龙有门生数人,并亲授岐黄术与胞弟子洲、凤祥及侄子大墉,又传一子三女。顾伯龙掌管的杏花医馆让顾氏医学传家达到新的辉煌。

■仁医顾凤祥

顾凤祥(1901—1979,名云梯,字凤祥,晚号求己室主)早年丧父,四岁由知书达理的娘亲陈氏手把手断文识字,明忠孝节义,知礼仪廉耻。过了两三年,入私塾,凤祥格外懂事,博学强记,不枉辜负年轻寡母的殷切期望。后来随兄顾伯龙学医,从吟诵300首汤头歌诀开始,读《金匮要略》,看《千金要方》,研《伤寒杂病论》,翻《本草纲目》,勤练毛笔字,抄写古今医方,寒往暑来,如此苦读医书十载,尽得顾家医学真传。及冠在杏花馆襄诊多年,常乘自家小帐船出诊青浦、松江、吴江等地。1927年家母陈氏病故,遂携妻将子到吴江芦墟悬壶开业,有父风,精医术,为人仁慈温雅,怡然可喜,轻钱财,好施舍,对贫苦无靠者常送医送药,不取分文,对路远而经济拮据者不收诊费,甚至馈赠路费,凤祥特别敬慕清代名医叶天士的为人与医道。刚到芦墟行医,向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中医虚心讨教,切磋琢磨,自成一格,留有不少医案。顾凤祥思想进步,1952年率先加入芦墟区联合诊所,并响应国家号召,动员自己的儿子丕如积极投身于“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运动中。

顾凤祥旧学深厚、文才俊逸,善吟咏,精联对,与南社社员素有往来,家藏《迷楼集》《胥社第一集》。凤祥有南社诗人江雪塍(1892—1962)亲笔签名的赠书;与分湖才子凌莘子(凌景坚,1895—1951)有交集,凌顾是姻亲,侄女顾懿华(1915—2001)嫁凌莘子堂弟凌顺型(1911—1965);与许康侯(号太平,1889—1953)、许半龙(字盥孚,1899—1939)两昆弟交往密切,至今保留二许手抄医书等珍贵资料。顾凤祥在民国时期经常和两许及同道于茶肆酒楼雅集,吟诗射虎不亦乐乎,并留影传世。

仁医顾凤祥授徒多名,如东海徐氏奎鸿、芦墟秋水潭费氏伯乾(1925—1989,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名盛于分湖一带,1987年,被苏州卫生局、苏州市中医学会评选为苏州当代八十五位名老中医之一)等高足均在其门下学习;子丕如(1929—2005)承祖业,从事中医内科,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进入吴江县血防站,兢兢业业工作,无怨无悔为血防事业奉献终身,荣膺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血吸虫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颁发的“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三十年”的荣誉证书。

顾凤祥一直客居芦墟,因时代变迁未曾回到心心念念的家乡西塘,晚年思乡愈烈,刻一枚玉石印章,上有“鹤湖老人”。历经数次抄家、多次搬家,顾凤祥想方设法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家族医学资料及家乡老物件。

■米行女掌柜

顾家思想开明,女子同样受到重视。长女七寅(1915—2001)七岁时,顾伯龙不惜重金延聘私塾先生到家授与爱女四书五经,并亲授岐黄术。若干年后,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江南名镇西塘西街上,姗姗走出一位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她善良孝顺,温恭直谅,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西塘嫁至吴江望族莘塔凌家西墙门的顺型大少爷,夫婿(1911—1965)是位开明米业主,与莘塔名人凌莘子、凌元培同辈。

凌家大少奶奶七寅蕙质兰心,聪慧过人。出生儒医世家的她乐于助人,乡里乡亲有什么头痛脑热的,总喜欢找她,特别是那些呆在深宅大院的女眷。有小孩取名,也爱找她,人称七寅“活字典”。

写得一手好字、才华横溢的七寅聪明能干,她经常身穿旗袍坐镇顺金米行。只见七寅手握狼毫,在歙砚上轻蘸墨汁后,龙飞凤舞地在账本上记录明细,抑或搁笔,纤纤玉指在算盘上灵巧飞快地拨弄,算珠噼里啪啦作响,不消一会功夫,将粜谷农户的粮食按市场价公平合理地折算成钞票,如此运用自如的动作惊得纯朴老农一脸的崇拜。这般秀外慧中的账房女先生在当时小镇米行也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同行及市民敬慕而津津乐道,在水乡泽国传诵一时。

顺金米行属自产自销兼收购散户,约有良田三百亩,秋收新谷上市,自家机器碾米,还有几只大驳船可将大米销往上海,因而在沪上开了分号,上海某旅馆常包一间房间作落脚歇息,七寅经常往来于沪苏之间结账催款。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七寅与丈夫举家迁至嘉善,她重拾祖业做了一名平凡的医务工作者,活跃在最基层,无怨无悔为广大群众服务。

■女中医顾斌

顾伯龙次女顾斌(1925—1967)字兰金,聪慧颖悟,幼年便能熟背汤头歌诀。她先入私塾学习经典国学,数年后,转入女校接受新式教育学习新知识。顾斌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十六岁时考取浙江省中医专科学校,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

顾斌书法俊美,闲来喜欢到书画行购买心仪的名人碑帖临摹研习。顾斌敬慕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博学多才,林的碑帖骨力劲健,姿态饱满,她特别喜欢。顾斌有一遗物,是生前最爱,即由上海育古山房专印的林则徐小楷《九歌》,其封面处留有她的字迹:“民国三十年正月初五,购于塘东街中市,斌临。”时年顾斌芳龄二八,字里行间已看出她的笔锋刚劲有力、大气端重,神似林体。

顾斌从杭州的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回家乡西塘,在杏花馆父亲身侧襄诊一段时间,她经常随父出诊珠街阁、枫泾、练塘等地,期间遇到重急症病患时,在父亲的带教下也能临危不惧、应付自如。顾斌对于临诊论治有独特见解,辨证用药,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对现代医学也悉心钻研,临床会诊主张中西医汇通。

翌年,顾斌到芦墟摆期(分湖话,坐堂看诊之意)。那段时间,顾斌常去九叔凤祥的医馆,俩人共研俞扁之术。

吴江的莘塔是个小镇,从未有过女医摆期(刮痧开筋的妇女除外,毕竟没有系统学过《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知识)。那时,顾斌的大姐顾懿华(乳名七寅)已嫁入莘塔凌家。住在莘塔的大姐懿华有意邀请斌妹前来发展,这样姊妹俩也好有个照应。顾斌辞别九叔,决意去莘塔摆期。

刚到莘塔,顾斌先拜访当地中医翘楚费逸仙(1892—1960),切磋交流相关事宜,当时中医后学到别处设案接诊,通常第一时间拜访该地名医,好像这是不成文的惯例。费女婉蓉(1935—2015)对此事印象很深,曾回忆过,顾斌年轻漂亮、身材适中、明目皓齿,她齐耳短发,身穿中山装,手拎藤箱,更显英姿飒爽、娉婷卓越。引人注目的是,顾医生的左上衣袋别着一支派克金笔,时人好生羡慕。

意气风发的新潮知识女性,给小镇带来新气象,大家奔走相告,镇上来了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在中市开诊所,于是每天到她处看病的患者接连不断,特别是那些小姐、太太都喜欢找顾斌问诊。

到莘塔行医不多久,顾斌妙手回春,将命悬一线的汾港上李氏产妇治愈。从此找顾斌看病的患者与日俱增,业务蒸蒸日上,可惜她在莘塔只呆两年,便随夫去广州,又辗转内地,最终在长沙铁道医院工作,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病故。

顾斌十分思念江南,为子取名嘉善。她英华早逝,甚是惋惜。

■善医顾大墉

顾大墉,(1916—1990,号淡云),浙江嘉善西塘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似兰、伯父伯龙均为西塘名医。1936年毕业于浙江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西塘,先在杏花馆伯父伯龙身侧侍诊,后独自设案开业,有医名,民国时期,叔侄俩(顾伯龙、顾大墉)同为嘉善县中医师公会监事,成为杏林美谈。

1952年发起组织联合诊所,1954年至1956年受聘于原嘉兴省立医院(后改名嘉兴三院,今迁湖州为湖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特约中医师。1956年任嘉善县第一联合医院副院长,历任嘉善县第二至第七届人民代表。老中医顾大墉平生潜心研读历代名医专著,尤精《内经》《伤寒》,擅长内科,兼精针灸,他博采众长,临诊论治有独特之见,辨证用药,以少而精,用药不繁而取胜。顾大墉对现代医学科学颇有研究,并潜心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病的实践,善针灸,谨慎临诊,精心处方,能中西医汇通用于临床,屡屡效验,医名日盛,饮誉乡里,吴江、青浦、松江、金山等地患者慕名求治者不绝。名医顾大墉对待病人和蔼可亲,凡远道而来求治者治完病后,往往自己掏钱请患者就餐,贫病者,不计报酬,济人于急。这种雪中送炭、慷慨解囊的悬壶济世精神是顾氏儒医世家之遗风。

顾大墉晚年半日门诊百余号,常为诊治而误餐,甚得病家好评。由于诊务繁忙,无暇整理医案,直到1975年开始撰写和总结临床经验,先后在浙江中医药杂志等刊物发表了《论栀子豉汤》《对肾盂肾炎的认识和防治》《输尿管结石治疗体会》等多篇论文。

顾大墉对同仁真诚、团结,热心岐黄之术传授,先后带徒6人,带教中医院校实习生与进修西学中的学生数十余人,均悉心施教,深受学生与同行的爱戴,门生朱惠平、王道民等都为当地医院骨干。

1986年10月浙江省卫生厅特授予顾大墉从事中医药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他曾任县中医学会理事、顾问等职,1989年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列入《浙江当代中医名人志》。

顾大墉长女顾道平(1944~),又祖业,医术亦为当地百姓所信赖,后就职于湖州市中医院,为一方名中医;幼子顾立群(1953~)承父业,西塘名医,应镇人所需,退休留用。

■苏州钮家巷

如今,我们去苏州古城逛逛,看到临顿路车水马龙、平江路游人如织,而两端的繁华之间有一条幽静的钮家巷,此地有种时间倒流的感觉,走着走着,会看到一爿旧书店,叫“十方书屋”,到了店里,倘若多一些时间停留的话,和店主聊聊过去,打听一下清末民初的名医,或许能淘得道光时期苏州吴江名医陈心莲并徒嘉善名医顾似兰并子顾伯龙三代人医方,因为这些被店主视若珍宝的处方,是舍不得将它们放在外面展示的。

这些珍贵的木刻花笺医方,已被店主小心翼翼地塑封包装,相当挺刮,当我们欣赏时,仿佛就停留在先贤为病患诊脉开方的那个时间点,只见飘洒雄逸的毛笔字落在巧思妙想的医方上,愈加透着古代中医浓浓的儒医情结,它还传递了名师高徒与众不同的精湛医术。

历经数次浩劫而幸存的医方竟然神秘地出现在苏州城内有名的旧书店,据说还有顾似兰长子顾伯龙与当地乡贤名仕往来的信札,这些东西弥足珍贵,现已成为今人研究中医经方和乡帮文化的首选。

 

后记

《西塘镇志》记载:顾似兰,清道光时人,世居西塘,拜吴江黎里陈心莲为师,刻苦钻研,医术医德,名闻四乡,尤以治疗伤寒有独到之处,人称“顾一帖”。生三子,皆业医,长子顾伯龙,医术不逊于父,对贫病者常施医施药……顾氏医学传家,至顾似兰起,近30人从医。

现在,容笔者简单地介绍一下,位于西塘镇烧香港南的倪宅,这就是当代人民公仆倪天增的祖居地,它是西塘人的骄傲。翻开顾氏族谱,惊奇地发现,倪家竟然与西街上杏花医馆有渊源,即馆主顾似兰之外孙女胡丽珊嫁烧香港倪家,生子倪天增……

掩卷沉思,一幢老楼——西街上的鹤湖里顾氏杏花馆,尘封多少旧梦?前贤往事,名医风范。每当我们拂去尘埃,那烨烨神采,呈现眼前。抚今追昔,更令我们感动不已。杏花馆实质上是青吴嘉中医世家的一个缩影,他们悬壶济世,藤蔓绵延,医学传家。

 

附记

倪天增(1937—1992),1937年8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市。祖籍嘉善县西塘镇,曾连任四届上海市副市长,为上海市建设作出了贡献,一生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受上海市民爱戴。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称誉他为“市民的公仆”、“勤政的楷模,汗洒浦东,功在千秋”。如今,倪天增廉洁为民的精神也使西塘烧香港倪宅成为浙江省十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