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资料内容 > > 因势利导,谱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吴江篇章
因势利导,谱写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吴江篇章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20/1/16 9:48:16 | 点击:26532]
 

/凌龙华

宏观背景——为什么要投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

2014年,以“中国大运河”的名义,京杭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习总书记通州调研时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之后,又作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批示、指示。

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

大运河是人工与大自然交互的巨作,京杭大运河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2500年间留下三个运河样本:一是春秋末期的古邗沟;二是隋朝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两渠;三是元代由大都(北京)直抵杭州的京杭大运河。

现今,京杭大运河纵向全长近1800千米,经由8省市,沟通5大水系。其下游段镇江至杭州被称作江南运河,雏形古已有之,隋唐以后不断疏通拓展,沿用至今,系最有活力的运河段。

穿越时空,贯通南北。历史上,通过“漕运”,大运河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政治作用。它使地域交通,物质流通,文化融通。大运河文化的要义,在于其精神——凝聚与贯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生生不息。

文旅融合,长效加常态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大文章,不仅使大运河成为经济带、生态带、风光带,还有望成为研学旅游带与乡村振兴带。据统计,2018年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全国的50%。大运河沿线4A级以上景区旅游总收入超5万亿元,业已成为我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带。

吴江坐标——如何投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

大运河苏州段占最有活力的“江南运河”长度之40%,其一半在吴江境内。40多千米长的吴江段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超过一半。江苏省委、苏州市委均表示要把境内的运河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中最精彩一段”。吴江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大运办”,抓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借势而进,努力打造“创新湖区、乐居之城”。

区委党代会报告指出:多点发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此,区政协积极行动,把“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年度“协政议政”重大内容,由区政协文化文史委成立课题组,通过宏观调研、实地考察与听取情况汇报,形成发言,供有关部门参考。

总的意见是:乘势而上,因势利导。

思考与建议

适切的最有效。大运河的灵魂是水。目前,已不通航的大运河上游(黄河以北),建设的目标是确保“有水”,通过历史遗迹(包括“非遗”),唤醒历史记忆。如河北通州建湿地公园重现“漕运码头”景观;山东聊城集结“大运河古城区遗迹(非遗)”展示。水量丰沛的中下游,则是保证“活水”:一则通航,二则“风生水起”做出文旅融合新篇章。如扬州邗江区,一方面把城中的古邗沟辟为遗址供人凭吊,一方面在城外通航的运河岸边广为绿化,建生态文化公园,让过往船只领略风情。

“有”才能明确发力点,知“不足”方能避免随波逐流做无用功。

“百湖之城”的吴江有的是活水,一张灵动的水网又把历史与古镇串联起来。因而,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抓手或曰落脚点,可能就在水与历史名镇上面。

一、相得益彰,藉运河彩带舞出古镇精彩

吴江段的大运河,梳理其来龙去脉,大致有两类,一类作主要航道,一类系运河故道或支道。“保护、传承、利用”需两条腿走路。

首先,畅通主干道,少做不必要的“加法”。

“保安澜,利交通”,大运河吴江段作为全国第一条标准化文明样板航道一部分,需保持并彰现其“黄金水道”品质。

这条水运主干道,水利交通部门认定为“北起吴江区与吴中区交界处,经平望新运河,接烂溪,终点在盛泽鸭子坝,全长43千米”。(事实上还有十多千米才与浙江乌镇衔接,因此流经的区域有吴江松陵、平望、盛泽、桃源。)

这条主干道,承担着苏南与沪、浙、鲁、皖等省市的物资交流,还有泄洪要务。现正全面整治为三级航道。建议,进一步整治两岸环境,大道至简,做好“减法”;可考虑布局码头,提升货运、物流水平;适当美化防洪墙,尽可能让两岸自然风光(村镇景象)和谐呈现,从而焕发“水天堂”吴江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让人品味“江村文化”。

吴江城区段运河,相对集中了遗产资源(如桥洞可穿行的三里桥,保存完好的三华里古纤道,均为大运河遗产点),建议在合适地段(如三里桥公园)建“水运驿站”,一是加油、餐歇,作水运服务区,二是设亭、建仿古渡口,作运河文化公园。在不影响航运安全的情况下,既增加了现代服务,又增添了文化窗口,还有可能把人引向“垂虹景区”,感受“垂虹文化”。

其次,盘活故道(支道)资源,创意做“加法”,文旅融合正当时。

历史上,大运河吴江段的故道(支道)有两条。以平望为分叉口,一脉经莺脰湖东侧,过盛泽黄家溪、浙江王江泾,到嘉兴;一脉经莺脰湖西流入頔塘,经震泽,到浙江南浔、湖州。以线串珠,尝试开设观光游船。不难看出,水经过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史迹。光一个小小的黄家溪就可以把皇家故事、“走桥”丝绸市场、新农村乡村旅游讲上一番。桃源有水上森林“荒天池”引你走向桃花源,并得天独厚链接起乌镇;梅堰有龙南遗址带你走向人类史前,漫想新石器时代的“江南第一村”。

最后,精彩在古镇,用“活水运河”涮亮“名镇名片”。

古镇故事多。吴江大运河文旅融合有没有深度,大手笔不在河而在于由河联起的古镇。这是由吴江小城镇星状布局的地缘因素决定的。特别是水上交通枢纽平望,吴江运河三脉均出于此。古运河之水一直流入镇中,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安德桥、安民桥本身就是大运河的历史见证,加之有名寺小九华寺,有莺脰湖平波台讲不完的传说故事。建议打组合拳(美食、水上赛舟、运河论坛等),同时,创意建设“水运博物馆”(主要是运河,涵盖太浦河等吴江水系),以期打造成苏州乃至江苏的“运河名镇”。把运河文化引入文化古镇,古镇才有可能走向更远方。这方面苏州山塘街可谓成功案例。吴江现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多或少与运河水关联。“丝绸之府”“蚕丝之乡”的盛泽镇、震泽镇更可以水述史说丝。

二、左右逢源,让运河水系网生发吴江效应

吴江运河段,不管主航道还是支道,长度均在四五十千米范围。完全可以打造成“水运黄金带,百里风光带”。

吴江又处长三角腹地,而今率先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理所当然要外联发展。吴江的水系则是最好的“一体化”纽带,从中可以找到“吴风越韵”及苏浙沪天然融通的基因。

形象地说,吴江水系写就一个“牛”字:左边太湖湾为一撇,右上方一横为母亲河吴淞江,下方一横为新时期人工河太浦河,京杭大运河则中间一竖,一气贯通。运河与太湖连在一起了,奔向黄浦江的吴淞江,特别是太浦河,既是泄洪道,更是上海人的饮水源,“生态绿色一体化”过程中的融通作用不言而喻。以水串镇,以先发展带后开发。在内,完就名镇连环(同里、震泽、黎里先闭合成旅游环,平望、桃源等镇再相继加入);在外,以文化促旅游,倚托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平台,借势而造势,最大限度催化吴江水系网的外溢效应。讲好大运河的吴江故事,研发大运河文旅融合的吴江产品(包括文化产业)。留空间,不滞后,也不躁进,如此吴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完全有望造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