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 > > 振兴高职教育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转型
振兴高职教育发展,助力地方经济转型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12/4/1 14:16:27 | 点击:22580]
  

民盟吴江市委

 

2003年吴江市政府与南京邮电学院合作创办了南邮吴江职业技术学院,当时的吴江已形成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南邮吴江学院的出发点就是为吴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IT制造和光电缆等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社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对我市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9年在原南邮吴江学院的基础上,引入民营机制,更名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但从2010年始,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高考生源逐年递减。在民营高职院校普遍生源不足、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学院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境。

一、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院定位不够清晰,由此带来诸多的不便与不顺

2009年学院引入民营机制,南京邮电学院仍为合作方,主要出资者则为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但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因此学院的转制并不彻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现职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民办学院的董事长(或理事长)及正副校长的规定,吴江市政府、南邮在职领导乃至吴江市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领导都不能直接参与学院的决策和管理。定位不清晰,体制不明确,给学院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与不顺。

2.师资结构不齐,导致了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断层

目前学院在编在岗教职工204人,专任教师(含兼课管理人员)137人,师生比为123,对照标准的师生比118,专任教师明显不足。同时,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双师型”、“技能型”教师匮乏。市政府严格控制学院的编制,从2006年至今未进一名专任教师,断层与缺口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院的持续稳健发展。

3.招生进口不畅,阻碍了学院事业的规模扩大

尽管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很好,但随着201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高考生源市场的萎缩,招生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生源的持续衰减,另一方面是大批公办高校的稳步扩招。高校招生的竞争更趋激烈,而处于阵地最前沿的民办高职院校,遭受的冲击自然就更大。另外,同类院校的增多,也必将使本已不足的生源进一步分流。目前,江苏省内正在酝酿2012年组建徐州大学,建设成多科系的综合性大学,2020年前,还将在连云港、盐城和淮阴、宿迁分别组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毕业出口较畅、招生进口不畅”是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两难选择。

4.经费来源不足,影响了学院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作为吴江唯一的一所大学,市委市政府给予了巨大的财政支持,但缺口依然很大。2014年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接受国家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是决定能否进一步生存、发展的关键一环。为了迎接评估,学院启动了实验实训大楼、图书大楼项目建设。两幢大楼总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总投资27000万元。资金短缺,加上前期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直接影响学院的后续发展,也牵扯了管理层的巨大精力。

5.品牌竞争不强,吸引不了更多的考生和家长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虽近九年,但正式成立不到三年,规模较小起点较新。小而新,再加上民办机制的约束,决定了学院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不太高。办学前期虽然已初步形成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学院优势专业,但是这些专业还没有成长为省内知名的特色专业。当下,针对吴江正在积极推进“4+4+1”产业振兴计划,学院必须积极应对,尽快对现有的专业加以“整合”“提升”“转型”,从而使学院专业与飞速发展的地方产业适配。

二、破解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困境的建议

1.明确公办定位,理顺办学机制

江苏现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3所,占比为28%。由于民办院校的资金来源靠自筹,因此与公办院校比较,收费几乎高出一倍。加上资源、政策、品牌等相对弱势,民办院校缺乏先天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吴江人自己的高校,立足吴江,服务吴江。我们认为,比较适切的发展定位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明确公办地位。以吴江丝绸纺织等传统产业、通信光缆及IT等特色产业、机械制造等成长型产业为服务对象,以“吴江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以及“IT职业技能鉴定所”等功能基地为服务平台,实现高校与产业的对接,打造办学特色,放大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

2.扩大招生力度,提升社会知名度

一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招生宣传途径。考生和家长对于高职院校的选择最看重的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所以首先关注的宣传信息是就业情况,要多宣传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其次多宣传学院的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主动与中学,特别是吴江本地的初高中加强“对接式”联系“前移式”宣传,引导并培育学生、家长的职业就学观。

二是组建职教集团,开通衔接直通车。建议市政府组织推动由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吴江职中、丝绸中专和吴江地区大型行业企业共同组建吴江市职教集团。探索新的入学模式,如让吴江本地职高毕业生通过注册直接就读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既给学生提供更高更大的实践学习和就业平台,又能为成员企业和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同时以职教集团为基础,建立全市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中心。

3.增加经费来源,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经济总量与吴江差不多的太仓,将太仓广播电视大学、工业学校和师范学校三所中专校整合起来,投入7亿元巨资于2004年申报成立了公办性质的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由市财政按照公办高校标准给予拨款,并且后发先至,已于200710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这对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市委市政府应逐步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基础建设项目和实验实训设备等的资金投入。逐步实现高职院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

二是出台政策激励社会力量加入。可在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引入社会力量建造标准的科技研发中心、软件设计中心、动漫创意中心、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等设施,“筑巢求凤”。鼓励和引导企业把资金和设备投向高职学院,企业投入高职院校教学项目(包括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建设)给予其他政策优惠等。引入社会力量助学,实现校企互补、双赢。

三是增加业务培训收入。全日制教育是学院的“主业”,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是为学院发展之基。但受约于生源市场的日趋萎缩,在这种情势下,要保障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存,就必须强化培训功能,加大业余成人学历教育、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力度。

四是设立职业教育基金,筹措社会各种资源和闲散资金。以地区、相关行业为主体筹措建立社会职业教育基金。以专项基金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种资源和闲散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事业中来。这既有利于资金的效能发挥,更有助于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真正体现了社会办教育,而教育又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4.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高职学院

①加强专业建设。专业设置上既要满足当前,又要适应四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要适应并围绕“吴江市产业升级计划”,着力调整、配置好与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设置。

②加强师资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住吸引、培训和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目前吴江科技领军人才已达百名,这些领军人才也是学院的高级“企业人才”库,可以聘请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来我院担任兼职教授。

③加强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鼓励更多的吴江本地大企业和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与学院合作举办订单班,由政府推动、优先安排“吴江市产业升级计划”中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与学校共同挂钩组建联合学院等,将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实践课堂搬到合作企业的联合学院来进行。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主动适应吴江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建立“校中企”、“企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组织模式;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