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2015 第二期) > > 区政协“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专题议政建言选登
区政协“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专题议政建言选登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15/5/7 8:51:25 | 点击:33141]
 

421,区政协开展本年度第二次专题协商议政活动,重点聚焦“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9位区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作了发言,他们就农业基础、新型农民培育、经营主体、农业服务体系、气象为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现场提问环节,民主党派成员与农口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与沟通。

以下是本次议政会建言摘要,供读者参考。

 

民进吴江区总支部会员邹秋林:

加大政府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拉动内需等方面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吴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农业作用。

建议:一是增加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加强组织领导,改革创新管理体系,更大力度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将农业投入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分解落实和考核农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完善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农业。

二是加强产业规划,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吴江区域、人文、资源、城市、产业等叠加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产业发展要充分研究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落地实施的可行性,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政策保障措施和具体推进计划。

三是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支撑,要多方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和孵化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和发展高科技农业。积极开拓“互联网+农业”和农业资源化利用等领域,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区政协委员、致公党吴江支部副主委沈生元: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 

解决农村“谁来种地”问题,是发展现代农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我区要建立一支高效、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任重而道远。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基本动力,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根本保障。

建议:一是建立财政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后劲。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并列入区财政预算,重点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项目扶持、政策引导等。

二是制定成长激励政策,拓展成长空间。从政策上支持新型职业农民优先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重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支农项目的立项。对具有大学学历并从事农业生产五年以上的农业类院校毕业大学生,同等条件下可优先选聘为大学生村官。研究建立在新型职业农民中招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制度,使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

三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建立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贴补制度,解除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

 

区政协委员周小龙: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 

要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做实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议:一是着重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是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要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扶持力度。

二是努力做实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挥示范社的引导带头作用。在资金扶持、惠农补助等方面给予示范社倾斜帮助,对于创建自有品牌和注册商标的合作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以奖励。着重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素质人才领头创办合作社。积极向外推广合作社优质产品。

三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对有一定规模的流入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大力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加速发展。

 

 区政协委员沈金泉:

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政策服务如何从纸上落实到农民手里,打通最后一公里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服务的一条线正在弱化,二是专

建议:一是强化队伍建设。镇级农业服务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善,按照条线的需要充实人员,防止出现人员断层,防止一些必需专业技能的服务岗位出现空缺。

二是完善落实链条。现在村级干部的“标配”是书记、主任、会计加大学生村官,农技员这个岗位取消了,农业服务这一块的任务由村主任兼着,村主任工作量大、事烦,往往农业服务工作从上面转递到村主任这里就断了,村里还是要设置农业服务这一个岗位,作为农业服务完整体系的一个节点。

三是尝试新的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在结构简单直接,信息传播快,行动效率高,是为农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技术、政策、信息等服务方面,区、镇、村三级都可以直接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挂钩,开展点对点的服务,由专业合作社把服务向面上推开。

 

区政协委员、民革吴江区总支部党员程彬:

让气象信息成为“问天种地”的指南 

关于我区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建议: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科技含量。建议把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成立一支由政府主导,气象部门牵头,农委、粮食等部门参加的专家联盟队伍,建立专家联盟会商机制。组建由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家、大户和气象技术人员组成的气象服务队伍。发布专家联盟会商情报,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报,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加大对农业气象领域如粮食作物灾害监测预警、病虫害观测的技术研究。

二是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开展针对区、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捷的优点,与广播电视、移动、联通、电信等部门密切配合,增加播出次数,实时插播气象灾害信息,稳定播出时间。确保气象信息及时传送到农民手里,提前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区政协委员、民革吴江区总支部党员陆健龙:

提高机械化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区农业机械化已步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助力吴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建议:一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动农田平整工作。加大力度对园区外农田进行沟网路渠建设,土地平整工作。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规划田块大小,有利于农业机械工作,提高机械工作效率,降低机械使用费用。

二要加大水稻机插秧推广力度。通过对机插秧进行政策性补贴、利用农业保险等手段,促使农民选择机插秧而不是直播的方式进行耕作。

三是大力发展联合收割机。应加大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力度,经过几年努力要使我区粮食基本能通过本地的农业机械来完成收割。

四是加大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利用秸秆开发生物质燃料来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一方面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财政补助力度,另一方面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比例和质量。

五是加大新型机具财政奖补力度。对我区急需的11种重点机型进行奖励。

六是加大农业综合服务力度。引导企业进入农业机械服务领域。

 

区政协委员、民进吴江区总支部副主委徐亚军:

找准突破口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

餐厨剩余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可以把它作为吴江培育全产业链特色农业龙头企业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一是国家政策重点鼓励。餐余物资源化利用属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该行业拥有先进技术的相关企业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是吴江在餐厨资源化利用方面已具备了领先发展的优势。依托科技领军人才计划引进和培育了一家以新工艺、新技术致力于餐厨剩余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公司,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日处理能力,主要产品为有机生物饲料和肥料,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该项目以高温发酵法为核心的餐厨剩余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生产工艺及产品应用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若以吴江为运作示范中心,每年3~5个点逐步向全国市场扩大,产业发展的潜力和资本运作的空间都是十分巨大的,实现全国5%的市场就可以达到近百亿的销售。建设服务和辐射全国的技术创新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培育出产业链特色龙头企业是有可能的。

  

区政协委员朱卫泉:

新型职业农民应提高责任意识 

在现代经济状况下,农业不代表穷和落后,农产品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农民是一个阳光、有前途的职业。发展农业现代化,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不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比如说,现在农民家种菜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施农药都选药效高的,能快速杀虫杀菌的农药;肥料则大量施用各种化学肥料(含有激素),而不施天然的有机肥(由动物粪便发酵产生的肥料)。通过这种方式种植出来的蔬果既漂亮又高产,但得到了经济效益,却丢弃了绿色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要积极地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树立为民造福的理想,增强环保、健康的责任意识,严把源头关、质量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绿色的、健康的农产品供应给老百姓,使老百姓吃得更加健康。良好的思想美德和责任意识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最重要的基础,做一个有良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真正地乐于奉献,努力种出绿色、放心的农产品。

 

 区政协委员朱为民:

发展农业留住乡愁 

今天看到北联园区,我看到了农业的希望。以前种双季稻,农民讲“死靠六棵头,一世无出头”。后来推广种单季稻,产量提高,农民讲“两个矮子不及一个长子”。这就是农业技术的功劳。科技进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

培育新型农民,势在必行;推进现代农业,大势所趋。第一,关键在领导,领导意识到位,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现在吴江已具备条件,必须反哺农业。第二,农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勤劳。农口部门要与大专院校联合,引进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业做得好,也会出状元。第三,园区再好也是盆景,不能仅做好盆景,要全面开花。现在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很多,要拓宽门路,进一步引导、服务好农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