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名称:  密码:
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提案选登 > > 关于在“河长制”中提升智慧治水能力水平的建议
关于在“河长制”中提升智慧治水能力水平的建议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19/9/4 14:17:29 | 点击:119288]
 

吴江于2017年5月召开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工作动员大会,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河湖长的区、镇(区)、村(社区)三级河湖长体系,出台《吴江区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工作方案》,确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实施一年多来,通过突出系统治水、科技治水、协同治水等手段,使吴江的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推进河流治理的困难

虽然河长制从探索到全面推广,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跨区域协同治水仍然很难。河流完整属于某一个行政区域的情况很少,跨多个行政区域的流域由于不同行政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往往存在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如江苏坚持太浦河是太湖的泄洪通道,而上海坚持要求太浦河应是清水通道,已经把太浦河列入主要潜在水源地。如去年太浦河锑超标,吴江全部印染行业被关停整顿,地方政府之间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冲突。

二是治水的手段工具仍然落后。吴江在科技治水上有一些创新,值得借鉴,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在治水的手段工具仍然非常落后,相对发达国家来说仍然非常原始低级和低效。“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没有成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治好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难事。

三是全社会协同治水的氛围仍未形成。治水是系统工程,单靠某个人或某些人是难以成就的,虽然近年来有所强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水资源枯竭、水生态破坏、水环境脆弱相比,仍然是远远不够的,仍显势单力薄,犹如“螳臂挡车”,需要急呼政府、企业、居民等全社会协同参与,加快形成“人人都是河长”的治水氛围。

二、提升智慧治水能力水平的建议

“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下阶段,河长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责任承包制阶段,要进一步处理好环境治理领域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关系,加快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在提升智慧治水能力水平方面,建议如下:

一是尽快解决跨区域治水的主体缺位问题。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里的“两个统一行使”要求,遵循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发展原则,建议整合部门职能,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改变过去一个部门或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管不住管不好的顽疾,完善法定职权和考核问责制度,真正激发管理者的内生动力。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利用市场手段约束规范各相关主体生产生活行为;建立健全跨区域河流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充分体现环境的资源价值,用市场机制倒逼全社会节约资源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将河长制与其他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衔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第三方治理市场,让企业立足和依靠市场机制,独立自主地履行好环境管理的各项要求。

二是尽快解决治水的手段工具落后问题。为大大小小的河长们装上“千里眼”和“顺风耳”,配上“金箍棒”和“乾坤圈”。建议加大对生态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加大对先进治水科技手段、治水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优先安排治水工程和治水项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积极推广吴江在应用无人机侦察、手机APP智慧管理系统、联动管理大平台、水生态感知网等方面的先进管理手段,加快智慧治水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设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一体化平台,整合水利体系现有条块系统与数据资源,完善视频监控、科学决策等功能,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共治,取代原来的部门分割、利益分割、条块分割,实现精确的水雨情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实时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监控、精准的水量水质监测和水利地理基础信息管理等,完善水环境优化调度,全面提升水利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进一步强化和形成全社会协同治水的良好氛围。“人心齐,泰山移”,关注环保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接下来就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保障愿意干事的人有条件、有平台干事,形成全社会协同治水的良好氛围,不怕水不清、不怕山不绿。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大力培育NGO组织,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放宽参政议政门槛。如“蝴蝶”组织的“碧水蓝天沙龙”,由一群高度热爱环保的志愿者发起,组织政府、企业、院校及NGO等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召开了近20场高质量的学术沙龙论坛,300多人次直接参与,提交了多篇优秀的研究文章和政策建议,通过“碧水蓝天”公众微信号感染和影响着数以万计的人。要充分依托互联网力量,搭建有公信力的平台,让更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弥补政府的缺位、越位和错位等问题,努力构建起政府、企业、公众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治理格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