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提案选登 > > 关于加快吴江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吴江区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24/5/23 14:31:46 | 点击:744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能源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当前,我国的光伏、风电产业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储能技术不断突破,智能电网、氢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站在新赛道的“风口”上,加快发展吴江新能源产业既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有力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进一步推动吴江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建设、创新发展,农工党吴江区基层委调查组对我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产业现状

从产业规模看,吴江区新能源产业起步于21世纪初,近年来依托制造业基础优势,新能源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光伏、风电等细分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22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2022年合计实现产值323.1亿元,同比增长53.5%,占全区比重6.9%,占全市新能源产业规上总产值10.8%(2022年苏州市新能源产业规上总产值2978.2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市中较小。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11月产值实现442.6亿元,同比增长53.8%。近几年保持高速增长。全区现有市级新能源产业园区1个,业务领域涉及光伏HJT异质结高效太阳能电池、功能性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等。

从细分领域看,2022年12月,苏州出台《苏州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2023-2025年)》,确定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氢能和智慧能源的“5+1”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体系。根据苏州产业划分方式,我区新能源细分领域主要集中在光伏行业和风电装备行业。其中,光伏领域有规上企业9家,2022年产值达149.3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46.2%,业务涵盖光伏装备制造、光伏材料等环节;风电领域有企业2家,产值达153.3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47.4%,主要产品为风机叶片、风机电线电缆等。两个细分领域合计占全区新能源产业比重的93.6%。动力电池及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规上企业各1家,产值分别为12.3亿元、8.2亿元,占比分别为3.8%、2.5%。氢能、智慧能源产业尚未出现规模以上企业。

从重点企业看,吴江新能源产业培育了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创新企业,亨通集团、迈为科技和赛伍应用等3家企业入选2022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单及2023年中国能源企业(集团)500强。迈为科技是江苏省晶硅光伏产业链五大链主企业之一,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生产线全球市场占率第一;赛伍技术创造出光伏背板、胶膜等多项世界性原创产品,均得到市场认可;亨通集团旗下子公司亨通力缆深耕海上风电、光伏领域中低压电缆应用场景,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从发展后劲看,当前全区共有8个新能源产业相关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额86.8亿元,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带来新优势。其中,易昇光学材料的太阳能背板项目计划投资超25亿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太阳能背板1.2亿平方米、太阳能封装胶膜3.2亿平方米、光学保护膜100万平方米,新增销售超38亿元;迈为光伏异质结超高效新型电池成套设备总投资23.1亿元,项目可年产异质结超高效新型电池成套设备40套;朗雄能源,以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电站为核心产品,一期总投资3.2亿元,投产后两年内产值有望达10亿元。

二、存在问题

吴江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已形成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电通信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均迈入千亿级,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但由于起步较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当前新能源产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我区产业发展优势并不明显,规模、配套、集聚度等与先进区域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产业规模不大。截至2022年底,苏州市集聚新能源企业546家,其中规上企业382家,2022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978.2亿元。吴江新能源企业数仅占全市的4%,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的10.8%,规模在全市各板块位居中游。相较而言,常熟新能源产业拥有重点规上企业62家,2022年实现产值达628亿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远超吴江。

(二)集聚程度不高。由于吴江新能源企业数量较少,且广泛分散在各区镇,产业未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各区镇中,仅吴江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新能源产业,集聚了迈为科技、赛伍技术等7家企业,园区内企业数量和集聚效应与常熟、太仓、昆山等地产业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余区镇的新能源企业数量更少、分布更散,如七都镇、震泽镇、汾湖等地,产业整体集聚程度较低。

(三)产业链不完备。氢能和智慧能源是苏州明确的“5+1”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中的重点领域,我区目前在这两个领域尚未涉足。同时,吴江在光伏、风电、智能电网、动力电池及储能等领域也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企业零散分布在上下游各环节,以“单打独斗”为主,互相之间缺乏配套协作。以光伏产业链为例,上游为硅料、硅片生产等环节,中游为光伏电池生产、光伏组件封装等环节,下游为光伏应用及服务。我区目前不涉及光伏上游原材料加工环节,中游仅有2家规模企业,分别是生产太阳能电池整线设备的迈为股份和提供特殊光伏材料的赛伍技术,下游也只有少量光伏焊带、跟踪支架等企业,没有形成发电系统集成产业。

(四)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吴江尚未出台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项政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政府重视支持、资金补助、招引项目的力度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比如,常熟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明确新能源为全市三大产业创新集群之一,出台《常熟市新能源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超前布局氢能、锂电、光伏三个主导方向。全市共设立5个新能源领域产业基金,总规模超65亿元,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1100亿元。

三、对策与建议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区应把新能源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方向,加速壮大产业规模,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全力打造吴江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新赛道蕴藏新机遇。基于吴江实际情况,建议我区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新赛道”,重点发展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储能及动力电池、智能电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N个新兴服务业,形成“5+N”的细分产业链格局。

1.规划先行,制定产业发展新政策。围绕当前新能源革命趋势,基于吴江现有产业结构,编制“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优存量、扩增量”目标,进一步优化存量产业基础,聚集资源要素,扩展产业增量,实现新能源产业“千亿”能级。围绕政策引导、成果转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撑、人才激励等方面,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2.科创引领,提升技术创新链能级。鼓励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加快构建创新联合体,破解钙钛矿光伏电池生产装备、海上风电工程技术、锂电池阴极、阳极新材料技术、电解液存储分装一体化装备、“铝代铜”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压储氢装备等等一系列涉及新能源产业的装备、材料技术国产化。促进企业协同攻关,成立新能源产业联合会,确保合作方各方市场优势,推动大企业开发供应链资源,探索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扩大产业发展合力和影响。

3.聚集发力,加快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集聚资源要素,锻造新能源“5+N”产业链。做强光伏电池生产装备产业链,适当与光伏电池、组装龙头企业合资共建发展下游产业链,拉动光伏配件企业成长空间;延伸风电装备产业产业链构成,招引上游产业龙头企业,从风电配套产业向风电主导产业迈进;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招引链主企业,如:电机组装、电控系统龙头企业。 推动铜、铝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取得新突破;支持储能及动力电池产业在关键技术实现“国产替代”,形成合金、隔膜等新材料技术国际引领;提升智能电网产业规模,推广“同里镇区域能源互联网示范区”效益。通过开拓新能源汽车销售及服务新模式、新能源高端装备平台服务、虚拟电厂等形成N个新兴服务业。不断通过链主企业拉动全产业,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动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4.人才驱动,加快构建人才创新链条。大力吸纳新能源产业高端技术人才,依托“省双创”、“姑苏领军”等引智工程,引进国内外尖端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鼓励我区高校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绿色低碳人才培养模式,建议苏州大学未来校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增设新能源领域相关专业,更加注重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积极培育本土人才,构建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共同投入、共同培养的开发模式,引导相关企业建立技术实训基地,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高校资源,加强与新材料、高分子、机械工程、信息智能化等新能源技术涉及专业的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工程师及复合型人才,投建层次分明、渠道多元、梯次接续的人才链条。

5.资本活血,加快设立产业发展资金链。提升我区长三角投资公司、东方国资公司等投资基金运行效率,创新投融资模式,撬动引领社会资本有序投入,重点投向涉及新能源技术实验室成果、中试研发项目和衍生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争取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能源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及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母基金作用,鼓励企业对外并购,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等方式做大做强本土新能源企业。支持国有资本以参股方式加大对新能源衍生产业股权投资力度,大力推进新材料技术、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国产化”。积极争取国家级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参与我区新能源产业链整合。

新能源产业是全球能源格局调整和产业竞争的关键。我区应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围绕新能源“5+N”产业体系,规划先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交汇融合,在产业规模、人才技术积累、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集群效应,打造具有“吴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贡献力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