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如何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近年来,吴江区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功吸引和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吴创新创业。同时,区总工会、团委、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及民间社团组织面向科技领域也设立了相应阵地,服务科技人才的覆盖面逐年扩大,在助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优化升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问题分析:
在服务科技人才的工作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人才引育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才结构分布需进一步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对应的就是优化人才结构。截至2022年,我区人才总量为36.82万,高层次人才3.31万,高技能人才11.88万人,从能级结构看,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虽每年都有增长但增速不高。从产业升级需求来看,高技能人才缺口仍很大,对标同时期国内先进水平,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4.3%,广州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5.07%,深圳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6.69%,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各项政策的协同需进一步整合。群团组织的评优评先项目、获奖人员中科技人才的占比在逐年上升,如工会的“红色工匠”、团委的“五一劳动奖”、妇联的“三八红旗手”、科协的“政府奖”等。但各类奖项在职称评定、其他政府部门人才评定时,有的还尚未充分考虑上述奖项对评定的影响。群团条线几乎都有各类人才的推荐名额,如科协最高可以推荐院士、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但群团的覆盖面和紧密度又不及政府部门。因此,存在服务资源未能有效协同,形成“信息孤岛”的现象。
三是服务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大部分的人才优惠政策都面向引进人才,在激励本土人才成长、留吴人才成长方面则相对薄弱,跟踪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比如项目评定时仍存在过度强调学历资历等情况;评审导向或细则未能及时更新,尚无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培育中心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培训培育体系有待建立健全;针对各区镇人才的住房、交通等补助政策较弱,更加覆盖不到产业工人;各类体育活动、文化沙龙、文艺汇演等丰富业余生活的休闲娱乐活动还较少,在各乡镇更加缺乏,留住人才的难度也就更大。
三、加强我区科技人才引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载体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注重顶层设计。系统梳理目前所有群团、社团组织中科技人才的各类荣誉及奖项。结合我区实际,按照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本土人才、青年人才等分类,为更多优秀科技人才争先创优提供资源保障。发挥平台作用,活化引才用才。各类平台是高端科技人才栖息的“梧桐树”,也是各类创新资源的“蓄水池”。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瞄准重点产业,大力引进建设高水平的战略平台和创新中心,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全方位支持培养科创平台,系统化支持企业引才平台,提升企业对人才政策的知晓度,赋能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
二是注重梯队培育。大力培育未来科技人才。对学有余力且爱好科学的青少年提供更多科技类培训选择,比如通过区计算机协会和青少年科技馆辅导培养,在2023年信息学奥赛全国联赛中,全苏州大市有12位获得一等奖,其中吴江就有6位。该奖项极具含金量,获奖者有机会进入国家队并获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签约预录取。但目前培训高级别选手的师资力量缺乏,近几年都是从南京高校中邀请,建议教育引才时要充分考虑科技类教育人才的引进。牵手高校链接优质人才。大力拓展引才渠道,延伸引才触角,广泛链接人才资源。根据我区重点产业,与高水平高校研究人才引育行动计划,采取奖学金等方式提前锁定引才目标。夯实基础培育本地人才。针对重点产业,支持企业加大在职人才进修学历,对于毕业后继续留在吴江工作的,可给予一定奖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奖励形式提高企业选送培育科技人才的待遇,破解现实中的难题,支持鼓励企业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三是强化政策协调。建立各类科技奖项互认机制。梳理各类科技评比项目,根据评比要求及获评情况,建议考虑在人才评定或申报区级人才项目时对一些高质量荣誉奖项纳入评价体系,并在个人评选、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考虑。如苏州魅力科技人物获得者是否可以直接获得苏州市“杰出人才奖”初步候选人推荐资格。健全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评价体系,从过多注重学历资历转向更加注重业绩实绩,放宽对海外人才引进非核心条件方面的限制,广泛招引具有真才实学和科研潜力的人才。
四是合力营造氛围。整合服务阵地。按照“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服务群众”的原则,构建整体联动、开放多元的服务阵地;围绕“规范建设、打造品牌、注重发展”目标,有效整合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农家书屋、职工之家、科普之家等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及科技创新等活动,合理营造服务氛围。推进人才一库统管、服务一站通享。整合各类资源,用好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合力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用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高端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