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折射镜”,也是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标杆。多年来,吴江致力于深挖特色优势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强化要素供给,优化发展生态,激发涌现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7家、苏州市创新型中小企业1296家。在形成区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梯队的同时,数量位列全省各区(县)第一。与此同时,由于吴江较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事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领先行业,从而使这些企业呈现出科技创新驱动融合度“高”、人才引智聚集度“高”、经济效益贡献度“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问题分析:
当前由于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市场需求有所不足、内生动力有待增强等因素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增多。包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我区不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订单不足、回款难等挑战。如果说,这些是因为外部大环境影响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那么当前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的缺土地、缺技术、缺人才、缺精准服务的“四缺”痛点也较大程度上成为了它们的“成长烦恼”。具体体现在:一是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土地的情况。“专精特新”企业普遍希望通过扩大规模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影响、招工能力、融资估值水平和专业化生产需求,但专项用地指标不到位,“一手地”门槛高、“二手地”价格高,存量用地缺少真实透明信息等问题,使“专精特新”企业用地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如我区的澳盛科技,因为缺少土地,只能将部分加工企业转移至镇江、新疆等地。二是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技术的制约。一方面,我区的“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仍普遍依靠自主创新,而基础创新的高投入、重复化容易造成企业不敢头、不愿投,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存在产学研合作意向,但在实际推进中面临平台少、渠道窄的问题,推进难度较大。三是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人才的窘境。我区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存在人才缺口,尤其在研发等创新人才方面,存在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等问题。四是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精准服务的困惑。我区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提出的诸如加强企业对同行业企业兼并和重组的支持,协助企业上市并给予全周期指导,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推广,协助企业解决诉讼纠纷等一些个性需求,需要政府更加主动靠前服务。
二、具体建议:
切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赋能,让其在变局中找准方位,在危局中站稳脚跟,在困局中创新作为,持续不断地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我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针对当前我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优秀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用多措并举的务实做法解决“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难问题。当前土地资源紧张是不争的事实,但仍可以用新增土地指标倾斜一点、“三治”、“三优三保”专项整治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后的存量用地重点解决一点和“专精特新”企业盘活存量用地拓展一点等多种办法解决“专精特新”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如吴江经济开发区近几年通过产业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129家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企业腾退工作,共涉及土地4023亩,为开发区内“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此同时,部分“专精特新”企业存在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政策、优化土地审批服务、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等需求,为此应加大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二、用多管齐下的有效方法解决“专精特新”企业缺技术问题。“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依靠持续创新制胜,如何有效突破技术瓶颈和加大新技术研发是“专精特新”企业的共性需求。为此,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基础技术服务机构建设、产学研平台建设让“专精特新”企业从外部渠道获取技术。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还是要继续加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针对性地研发适合自己行业特征、市场前景广阔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自己修好内功实现向“小巨人”和隐形冠军跃升。
三、用内外兼修的得力措施解决“专精特新”企业缺人才问题。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尤其是沪苏浙高铁和苏州南站的即将投入运行,以及吴江区域内较为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等优质的外部环境,必定会对我区的“专精特新”企业的包括研发创新人才在内的高端人才形成较大的吸引力。以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要通过加大已有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与高等院校特别是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的合作办学等途径加大企业人才培育力度。以此同时“专精特新”企业要通过提升人才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人才对自身企业的向心力等途径切实留住人才。
四、用靶向发力的精准服务满足“专精特新”企业个性化需求。以培育“隐形冠军”企业而闻名的德国通过出台创新支持、质量品牌建设、产业业态打造、人才培育、融资担保等扶持政策使本国的“隐形冠军”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学习。从我区实际出发,建议在政府或工信局组建重点服务全区“专精特新”企业的工作班子,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议和送服务上门等务实的工作措施,解决企业的诸如土地、环保、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人才招引、融资担保以及当前部分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劳动纠纷等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德国通过建立政策性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风险的科技创新企业间接融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立以担保银行为主体的融资担保体系,商业银行、担保银行及政府共同分担风险的好做法值得在全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