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吴江市文史委员会
古往今来,吴江大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开发吴江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对于传承文明、提升吴江城市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为“文化建设”大年,又是滨湖新城建设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有必要抓住契机,乘势而上,做好吴江名人效应这篇文化大文章。
一、吴江名人资源丰富
自春秋起的二千多年间,吴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人物。历史上被《二十六史大辞典》、《二十五史清史列传》、《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人名大辞典(附佛教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民国人物大辞典》等记载的名人共有222人。如果加上当代在国内外具有杰出贡献和影响力的名人,吴江名人总数超过300人。
1.文化名人:有西汉词赋家严忌、严助父子,创作我国第一篇完整的楷书字典《玉篇》的训诂学家顾野王,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世界造园鼻祖计成,爱国诗人柳亚子,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等;
2.科技名人:有清代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清代天文学家王锡阐,我国蚕丝教育奠基人郑辟疆、家蚕育种的先驱者孙本忠,“两弹一星”元勋功臣程开甲、杨嘉墀、杨承宗等;
3.政界名人:有廉洁奉公的吴洪、吴山,担任军机大臣的清代大臣沈桂芬,先后担任吴江、震泽知县的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民国初期任江苏省高等检察所检察长的钱崇威,新中国担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的蓝公武、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部副部长的王绍鏊和曾任中共中央委员、财政部长的项怀诚等;
4.军界名人:有春秋末政治家、军事家范蠡,明代抗倭名将杨芷、周大章,北伐革命烈士钱涤根,抗日名将赵安民、钱康民,建国后授衔的钱国樑上将、王文荣中将、许耀元中将、庄祥鸣少将、朱家华少将等;
5.体育界名人:有中国篮坛巨人姚明、女子蛙泳世界冠军罗雪娟、女子世界柔道冠军王娟、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陆斌、技巧男子四人全能项目世界冠军薛王鑫等;
6.文艺界名人:我国早期电影演员殷明珠,弹词艺术家刘天韵,二胡演奏家项祖英,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计镇华,电影导演、摄影师顾长卫等。
二、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建议
为更好地突出江南水乡文化特色,彰显吴江人文底蕴,建议重点结合滨湖新城建设以及地标性吴江文化中心规划设计。
1.滨湖新城新建道路命名应重视人文元素注入
从历史角度看,路名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路名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当代社会就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根据综合考量,我们提出如下路名候选名单,供滨湖新城建设拓展时选用。
①开平路。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县治设在松陵镇,属苏州。用开平路作路名,能反映吴江建县的悠久历史,同时也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寓意也好。
②尚书路。松陵曾有尚书巷,即今红旗电影院后门一侧,中山街至中心巷段。这尚书巷是为了纪念明代名臣吴洪和吴山所命名。史称明朝父子尚书十七家,惟吴氏两代都以明正公允为世人所称道。道路命名尚书路既可以彰扬吴门一族的贡献,同时也可以让一些即将销声匿迹的巷、路重返人们的记忆。
③怀德路(或为吴山路)。明代名臣吴山为便利邑民,捐资在其西宅凿井,井栏以一巨石分三穴取水。这井水水质澄澈,百姓前来汲水者不绝。当时吴江知县张明道为褒扬其德,给此井题名为“怀德井”(现坐落在市区中山北路与流虹路交界之处的“三角井”)。
④吴璋路(或为全孝路)。吴璋明代宣德间孝子,被赞为“全孝翁”。 他历尽艰辛,万里寻母,事迹感动孝宗朱佑樘,御笔题写“孝母坟”三字。“孝母坟”遗址在原打靶场附近。后人赞曰:寻亲廿载,迎母令终。负骨归葬,曰全孝翁。
⑤云涛路(或为碧波路)。清考据学家沈彤在《吴江县志》中提出松陵八景,其中“具区云涛”,具区为太湖的别称,已选作路名。松陵西濒太湖,临湖西望万顷碧波,天水相连,一望无际,荡涤心胸。无论是云涛路,还是碧波路都十分应景。另外,也都还有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指示,“让太湖重现碧波美景”之含意。
⑥开甲路(承宗路、嘉墀路)。程开甲、杨嘉墀都是共和国“两弹一星”元勋功臣。全国共有23位,吴江占了两位。杨承宗是没有勋章的功臣,是他通过居里实验室带回碳酸钡镭的标准源,并带领科研人员提前3个月提炼出了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高纯度铀。更宝贵的是,他带回来他的导师、时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约里奥·居里转告毛泽东的一句“要和平就要反对原子弹,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自己拥有原子弹”的话,坚定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加快制造原子弹的决心。在滨湖新城这张崭新的画卷上,用开甲、承宗、嘉墀作路名,兼有“继往开来”之韵味。
⑦草梗路(或为联团路)。滨湖新城主城区位于原松陵镇联团村。联团村原为太湖滩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知县夏辅成准予围垦滩涂,才逐渐形成陆地。民国年间,属吴江县城厢区草梗乡。1949年夏天洪涝灾害后,为解决灾民生计组织复堤围垦。1954年命名联圩为团结圩,农业合作社时有行政村马韩。1957年成立湖滨乡团结高级社。1958年为湖滨乡人民公社团结大队。1963年分设团结、先进、马安3个大队,1966年马安改称立新。1981年,团结更名为顾家荡,先进更名联瑾,立新更名马韩。1983年7月恢复村建制,1985年10月乡镇合并,属松陵镇。2001年8月6日,三村合并为联团村。为了纪念这些曾经存在过的乡和村,可以命名为草梗路、联团路等。
⑧孝通大道。南北快速干线可以命名为孝通大道,以纪念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他“志在富民”的精神。
2.恢复性建设若干历史人文景点
吴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众多人文景点曾名扬四方,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人文景观相继湮灭。近年来,尽管已恢复建设了垂虹桥遗迹、华严塔、三高祠、圆通寺、计成纪念馆塔、顾野王纪念馆等人文景点,但还有很多值得恢复弘扬,可以考虑在滨湖新城甚至更宽广的区域内给予重建。
①谐赏园。谐赏园在吴江城内,北依城墙,其位置为今桃园新村处,是明万历(1573~1620)年间,福建提学副使顾大典的宅园。日军侵华时,园林遭到轰炸。抗战胜利后,易为桃园。新中国成立后,于园址建民居,即桃园新村。谐赏园占地3亩,亭台楼阁、池峰林泉、奇石老树,幽秀极致,为当时吴江之最。有雪窦、云萝馆、清音阁、玉华仙馆、松石山房、美蕉、载欣堂等二十余个景点,河中可以行船,池中有游鱼,美不胜收。
②褚家林亭。褚家林亭是与陆龟蒙同时代的褚姓家族所建宅园。白居易对其诗云:“闻健朝朝出,乘春处处寻。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渐以狂为态,都无闷到心。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皮日休云:“广亭遥对旧娃宫,竹岛萝溪委曲通。茂苑楼台低槛外,太湖鱼鸟彻池中。萧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萍花上钓桶。争得共君来此往,便批鹤氅对西风。”陆龟蒙、张贲都纷纷作诗赞美。褚家林亭在唐代即名噪一时。
③驸马园(芳草园)。驸马园原在盛家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太祖朱元璋爱女寿春公主下嫁开国功臣颍国公傅友德之子傅忠,赐诏吴江县庄田120余顷,田皆上腴,凡粮岁8000石,逾其他公主数倍。傅忠于吴江城内建宅以后,于城南门外建花园,与公主畅游其中,此园南即太湖咽喉,烟波万顷,北为吴江城墙,坚壁嶙峋。园分春、夏、秋、冬四园。因皇家规制,精工制造,四园景色各异,庭舍精美,树植四时名花。寿春公主于二十一年病亡,遗一子名傅彦。其后代傅瑛为弘治(1488~1505)时晋王。至清代,驸马园败剩之春园为王氏所得,修葺后更名为“芳草园”。后王氏败落,残屋为王氏后人居住,所遗石础巨如磨盘,可知当年驸马园之盛况。
④鸭漪亭。鸭漪亭原在东门外垂虹桥北,旧传陆龟蒙养鸭于此,故名。俗称阿姨亭。嘉庆(1796~1820年)初,训导沈沾霖与其兄训导沈汝霖,弟沈邦荣筑别业于此,傍其先祠爱遗亭侧,其中有怡怡堂、浮玉草堂、揽胜楼、梅花馆、养鸭阑、芳草亭、桃花堤、荷池、竹圃诸胜。沈沾霖自题《鸭漪亭诗序略》:“鸭漪亭,相传为陆鲁望放鸭处,前人建三贤祠于此地,称爱遗亭,袭鸭漪之音也。四面皆水,水中为浮玉洲,洲前垂虹桥,锁太湖西来诸水。洲后庞山湖,汇吴淞江入海。
3.吴江文化中心设立名人纪念馆
滨湖新城规划建设的吴江文化中心,除了设计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吴江名人纪念馆外,建议再分设三个名人馆,以增强名人效应,提升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①吴氏名门纪念馆。吴氏家族是吴江的名门望族,600余载兴旺不衰。从明代全孝翁吴璋到名臣吴洪、吴山,再到边疆史地专家吴燕绍、吴丰培,均青史留名。吴家历代坚守为国尽忠,为政廉洁,为亲尽孝传统,是“官德教育”的良好教材。吴氏后人、原北京纺织工学院教授吴锡祺先生家中尚有一套保存完整的《吴氏族谱》(16本),现存放于吴江档案馆。
②吴江“将军”纪念馆。吴江历代名人既有治国名臣,也有安邦大将,军界名人众多。“将军市”美誉传遍中外。因此,建立“将军”纪念馆,对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和当代军地开展“双拥”工作都有裨益。
③“两弹一星”功臣纪念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我国科技界的至高荣誉。当今世界,“核威胁”或许会是一个长久的话题。纪念功臣也是热爱和平,居安思危。日前央视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院士就是“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而吴江的程开甲、杨嘉墀和杨承宗三位功臣其事迹同样足于感动世人,对当前引进海外人才,实施“千人计划”都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吴江名人有别于其他地区最值得自傲的品牌。
4.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吴江档案大厦”档案和文化服务功能
目前市档案局(馆)与市图书馆共一座大楼,建成于2006年,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苏州工业园区档案中心2.24万平方米,昆山、常熟在建档案馆均超过2万平方米)。按照规划,市图书馆将在滨湖新城吴江文化中心异地建设。建议两馆合并后的大楼命名为“吴江档案大厦”。将来的主要功能是:
①服务民生的窗口功能。目前档案馆年接待查档群众近1万人次。通过两馆整合,可以进一步改善查档接待中心条件,为民生提供更好服务。
②吴江大厦机关文档管理中心。考虑到吴江大厦内各进驻机关档案库存条件的不足(一半以上机关已没有档案室),按照上级要求及学习先进县市的做法,建议适时在吴江档案大厦设立吴江大厦机关文档管理中心,以便实现机关档案的集约化科学管理。
③地域文化档案资料库。近年来,市档案局(馆)和方志办通过举行“显宝大会”、设立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吴江档案库、吴江文学艺术人才档案库、成立拍记队以及进京征集各界名人资料等途径,进一步丰富馆藏档案资源。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把吴江档案馆打造成地域文化档案资料库高地。
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吴江历史文化综合展览、珍贵档案史料陈列、名人事迹介绍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