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委会报告 > > 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报告
吴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报告
[ 来源:吴江政协│ 作者:本网报道│ 时间:2012/4/13 14:35:21 | 点击:24608]
  

本届政协以来,文史委在市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政协十三届各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各级“十二五”规划,抓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宗旨和特点,努力开展各项工作,切实履行职能,积极建言献策,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回顾与总结

 

一、文史“资政”,服务社会,走近当下

新世纪和新时期,在特定背景下成立的政协文史委面临着重大转变,即由整理、抢救建国前的史料向为当下、为社会建设服务转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在“两个继续”的前提下开始对工作重心进行转移,关注当下,服务本土,基于“文史”,但又跳出“文史”,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广泛地关注民生,进一步提高建言献策的实效。

1.积极开展视察研讨活动,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组织全体委员听取市档案局情况通报并实地参观了有关文档、文史、文化展览。参与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吴江市读书节活动,“世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日”研讨活动。结合提案,主持论证了“金松岑纪念馆陈列方案”。同时应邀请参与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及盛泽等文化大镇的各类文化活动等,为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地“鼓与呼”,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参与研讨,也宣传了政协工作,唤起社会对文史工作更多的了解和支持。

2.积极提出提案并参与相关跟踪办理工作。文史委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文史工作的主题,提出了很多有关吴江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史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提案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政协以来,除了“提案大户”沈明华外,文史委员平均每人每年提案数量达到1.5件。像落实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加强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关于在开弦弓村正式建立江村社会学调研基地的建议》等多件提案均被列为当年市政协的重点提案。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提案办理部门的联动,更好地促进提案的办理和反馈,文史委全程参与了“全市学前教育均衡布局规划”(市政协2011年重点提案)、“图书馆建设”和“文化产业跟踪”等提案的办理工作。

3.精心准备大会发言及建议案课题。调研、建言是政协专委会履行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届政协全会上,文史委在深入调研、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先后作了《关于在吴江滨湖城市开发中建设地方人文景观带的建议》、《吴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思考》、《关于加快吴江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加速“十二五”图书馆建设,大力推进全民阅读,为乐居吴江夯实文化基础》等大会发言,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关于在吴江滨湖城市开发中建设地方人文景观带的建议》经过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建议案《关于滨湖新城规划建设更好更多融入吴江文化元素的建议》,提交市政府以供参考。在“乐居吴江”政协论坛上,我们还和民盟吴江市委一起,撰写、提交了论坛发言稿《生态文明:乐居吴江的魅力所在》,并在论坛大会上做发言。

4.努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针对吴江“非遗”内容丰富,但保护“非遗”工作总体力度尚不够、进展尚不快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的建议;针对保护和开发吴江名人资源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更好地挖掘吴江名人资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议等

5.加强文史对口联动,积极走访市镇相关对口联系部门。如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文广局、教育局、文联、档案局、旅游局等,加强联系,共享资源。

二、文史“存史”,聚焦本土,突出重点

《吴江文史资料》是文史委的“本位”“重点”与“主阵地”,我们注重深入挖掘和生动呈现吴江本土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现象和资源,进行忠实的纪录和探讨。

1.集中精力,大力投入《吴江文史资料》的策划、征集和编辑工作。注重“继承”与“创新”,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开辟路径,以专长展优势,以专栏创特色。

22《吴江文史资料》在装帧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文本设计成大开本,图文化;在栏目开设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开设专栏特稿——“南社百年”“两报记存”;推出挖掘地方文化的栏目——“笠泽乡韵”“古迹寻踪”以及加重史料力度、增添生活情趣、促进研讨交流的栏目——“人物春秋”“往事钩沉”“编辑心语”等。

23《吴江文史资料》紧紧抓住南社成立百年这个难得的契机,组织编撰人员多次召开研讨会,听取多方修改意见和建议,反复推敲、精益求精,通过图文并举的《吴江与南社》这一专辑来深入展现吴江与南社的风采,对吴江与南社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行了“第一次”翔实的记述,对在吴江的南社社员进行了“第一家”精细的梳理,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首次面世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在以“百年南社,世界吴江”为主题的2009年金秋吴江经贸洽谈会及苏州南社百年纪念活动中,《吴江与南社》一书受到广泛好评并发挥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24辑《吴江文史资料》,全程编辑工作历时近一年,经过前期约稿,中期选稿和后期的磨稿,坚持品质,打出旗帜,形成了“百年南社”、“千年吴江”、“祖国庆典”三大版块。将南社成立100周年、吴江建县1100周年和人民政协、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个重要命题集约成辑,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历史与未来、继承与升华的辨证统一,为2009年的吴江文史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5《吴江文史资料》中,我们紧紧围绕费老百年诞辰和上海世博会两大热点,重点突出纪念与旅游的主题,推出“百年孝通”纪念专栏,并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辑录了“世博会与吴江丝绸”、“走近静思园”、“吴江的大运河文化”、“千年宝塔街”等展示吴江与世博的渊源以及吴江旅游文化的文章。在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纪念费孝通诞辰100周年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上,《吴江文史资料》第25辑作为献礼分送给与会的专家、学者,受到许多吴江籍人士特别的关注和好评。

26辑《吴江文史资料》以“抓节点、扣地点”为突破口,重点做好几大篇“纪念”文章:“辛亥革命与吴江——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费老与吴江——民盟7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在吴江——建党90周年纪念”等。同时,继续精心打造“笠泽乡韵”、“岁月留影”等精品栏目,展现吴江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所收录的文章均具备作者“亲历、亲见、亲闻”的鲜明特色,突出了文史资料的特点和功能。

本届文史资料,在推出纸质文本的基础上,及时推出电子文本,同时加强外向交流和反馈研讨。做法与成效,受到苏州市政协文史委的充分好评。

2.做好文史资料三支队伍建设工作。文史委开展工作,始终离不开三支队伍,即文史委员会委员队伍——旨在“资政”;文史资料特约编辑队伍——旨在“资编”;文史资料特别征集员队伍——旨在“资集”。我们非常重视三支队伍并重,通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促进文史委的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委员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帮助他们知情知政,更好地履行职能。定期召开文史资料特约编辑及征集员会议,及时对文史工作进行总结,并向他们征求相关资料及写作意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扩大撰稿人队伍,邀请撰稿人政协参加座谈会,动员他们写稿,对一些亲历过重要历史事件并掌握有重要史料的各界人士和历史老人进行经常性的联系和专访,请他们撰写“三亲”史料或提供宝贵的文史资料线索,充分发挥文史工作队伍在团结联系各界人士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发掘本土文化资源。

3.有效联动,广泛做好文史资料的宣介、推荐。近几期《吴江文史资料》编纂完成后,我们都利用政协全会平台向全体政协委员和全市各机关、企事业进行推介。及时向市四套班子领导和对口单位(部门)、相关人员寄发,并与周边县市兄弟政协文史委加强沟通交流,互通有无。主动与省政协文史委、苏州市政协文史委联系,在互访互动中,既取得专业指导,又不失时机宣介了吴江文史资料工作。注重与地方主流媒体《吴江日报》的沟通,取得对方的大力支持,在报上开辟专栏,转载、连载文史资料文章,从而,进一步宣传了政协,扩大了文史委的社会影响。

三、文史“联心”,抓住节点,做好纪念

近年来,吴江这座“千年水天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辈出的人才迎来了多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文史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敏锐地寻找和抓住这些历史节点,做好纪念文章。

2008年文史委员经调研后率先提出“纪念吴江建县1100周年”这一命题,2009年为百年南社出版专辑之后,2010年通过“四个一系列活动”纪念费老百年诞辰。策划一档特色专栏,及早推出“百年孝通——费老与吴江”专栏;组织一场主题座谈,围绕“费老与吴江”研讨江村现象;推出一个纪念专版,以“费老百年行重行,乡情无限说崇敬”为题在《吴江日报》上推出专版;参与一场网络直播,通过吴江新闻网,表达吴江学者对费老的缅怀与追思。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充分挖掘和展示吴江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提升纪念意义,文史委紧锣密鼓,早谋划,深投入。20116月初,即邀请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吴江日报社的有关同志以及我市部分文史研究人员围绕“辛亥革命与吴江”这一主题开展座谈。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思想启蒙、教育革新、社会政治变革和历史人物的贡献等多个角度谈了自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吴江日报》两次联合推出了纪念专版“百年风云从容过,多少未竟期后来”,集中呈现我市的文史研究人员对辛亥革命的精辟观点,包括辛亥革命时期吴江的历史、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对我们今天的启示等。此外,我们把相关的纪念活动信息及时汇总整理,以“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为题向《苏州政协》投稿并得到采用,从而更好地深化、扩大活动的影响。组织专家共同完成“吴江三杰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课题,协助吴江电视台摄制该课题社教片,共三集。并为2011年吴江金秋经贸会的主打宣传品《乐居吴江》提供该专题的特别策划,共1万余字11页码,起到了极大的“本土、时效”的宣传效果。

四、文史“立论”,加大宣传,扩展影响

根据文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我们认为文史委既要能“静下来”深入挖掘相关的文史资料,又要“走出去”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联系,通过广泛的联动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宣传和影响的力度。

1.配合上级政协开展有关工作。2010年出色地完成向苏州市政协《情系姑苏——费老百年纪念文集》的供稿任务(用稿量为该书的一半)。2011年文史委按照省、市政协《关于征编苏南乡镇企业史料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及早组织我市的研究人员踊跃撰稿,率先完成8篇组稿工作。此外,我们还积极为省政协《大运河画册》提供资料。

2.积极向外推荐作者文章。近年来,共推荐了李海珉等4位吴江文史作者的7篇文章刊发省政协文史委主办的《钟山风雨》,其中2011年度3篇。突破了自身的零纪录,也刷新了县市级政协文史文章上主流杂志的纪录。主动传递信息,切实服务作者。在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开展的第三届学术研究成果评奖活动中,我委精心组织并选送的69篇申报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学术成果的质量和获奖数量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3.积极关注民生问题以及社会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思考,广泛调研。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连续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中国政协》《团结报》《群言》《江苏政协》《江苏民盟》等省级以上专业报刊。在《苏州政协》报道消息和刊发文章,也属领先。文史委主任凌龙华撰写的《政协要有独特的立论》《政协要做好“纪念”文章》(均刊《人民政协报》),《文史“三思”》(刊《团结报》)等文,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借助《现代领导》下半月刊,特别是《吴江日报》“社科·时评”版,就“城市化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生态建设与社会文明”“舆情导向”“素质教育”“司法公正”“和谐慈善”等一系列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建言立论,努力为“乐居吴江”尽一份公共责任、作一份智力贡献。

文史委在市政协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重视和关心下,在本委全体委员、特约编辑和特约资料征集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足也是明显的,特别在“走出去、深入下去”方面与兄弟委相比,还需更大努力。同时在社情民意的反映上,还需进一步彰现文化力量、文史特色,做到“有力、有效、有高度”。在文史资料编写上也要始终绷紧“存信史资实政”这根弦,做到精磨细研,既大胆创新,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思考与建议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新时期的政协文史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也是政协文史工作发展的重要契机,建议下届文史委紧紧抓住机遇,围绕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提出的要求和任务,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特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力求进一步的发展。

1.在学习上,进一步求“深入”。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本委委员加强对政协理论和文史工作的学习,不断促进专委会自身建设和委员素质的提高,努力把文史委建设成为求真务实的学习型专委会。

2.在调研上,进一步求“开拓”。在保持与对口部门开展经常性联络的基础上,将调研的视角进一步放大,调研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调研与思考,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社会,服务于部门条线。

3.在存史上,进一步求“创新”。处理好传承与开拓之间的关系。2012年继续做好本土文化的“纪念”文章(计成430周年诞辰);进一步挖掘以“垂虹文化”为代表的本土文化,探索文史工作为现实服务的新路子,在传承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更好地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积极作用。

一二年二月

 

 
相关新闻